近月流感肆虐,入院病人大增,特別是急症室、內科、老人科和兒科,都出現人滿之患,病房走廊隨處可見臨時病床,醫護人員超時工作壓力爆燈,病人怨聲載道,有人形容香港公立醫院水平一夜回到發展中國家水平,可謂慘不忍睹。
醫療系統不勝負荷,主因是人口老化,這是一個挑戰。我們看到政府近年在醫療上的投資尚算大手筆,但問題的癥結不在硬件,而是人手。現時醫管局的表現令人失望,先不說埋堆的文化、罵人文化、肥上瘦下之風影響士氣,還有種種的行政問題,令人手問題雪上加霜。很多醫院新建、重建或擴建的新病房,都因為沒有足夠醫護人手而空置,例如天水圍醫院落成一年多,至今都只能提供急症和有限度住院服務。要解決人手荒,中長線要培訓足夠的本地醫療專業人士,也有人提出適度放寬輸入醫護人員的門檻,但這些措施要達成社會共識需時,試問遠水又怎救近火呢?
最多前線投訴的是認證制度。醫管局前行政總裁蘇利民任內大力推動各種認證制度,調動大量中層管理人員,包括資深護士、高級醫生等,經常要召開會議,訂定各種巨細無遺的工作指引,有指引後又要花時間做文書紀錄,而這套模式是來自澳洲的,兩地實際情況大不同,不少指引都被前線認為是離地和不切實際,徒添工作壓力。
另一個問題就是撥款制度,鼓勵創新變成為搞而搞,吃力不討好。各部門為了獲新資源,服務推陳出新,原意是好的,但這些新項目本身在臨床實證而論不一定比舊服務好;二來新服務沒相應的人手編制,就只好從舊服務抽調人員,前線批評管理層為了出政績,在基本服務都未做好下就亂推新項目,令人手問題變得更嚴峻。
人手不足,流失率高,招聘工作又做不好,醫管局要不斷找臨時工和外判服務,還要找中介公司,濫竽充數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筆者所說臨時工是濫竽充數,並非否定這批醫護人員或健康服務助理的專業或能力,只是由於他們屬臨時性質隨時調配,根本不熟悉醫院環境,與同事又沒有默契,很多醫療程序都不能做,看似填滿了編制,但實際幫助有限。政府一年撥款予醫管局六百多億元,造就了這個獨立王國,行政總裁的工資甚至比特首還要高,但今天出現人手不足、士氣差、流失率高的惡性循環,政府絕不能以政出多門、疊床架屋為理由,而不對醫管局作出整頓改革。
有些人沒有科學地理解問題,硬把矛頭指向新來港人士,指每日一百五十個單程證配額佔用香港醫療資源,甚至有醫生指「有很多」新移民一來香港就洗腎,應該「源頭減人」。我不知道該醫生還有沒有醫者父母心、人人生而平等的基本醫學倫理,但說到新移民多是長期病患人士,一心為香港醫療福利拿單程證,就肯定不是事實。因為差不多所有的單程證都屬家庭團聚,來的絕大多數是年輕的配偶或十八歲以下的子女。諸如此類「一百五十人論」的謬論,除了挑撥矛盾,更轉移問題的癥結,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