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四十而惑」的開放與貿易戰

中國的改革走過了四十年,中美建交也迎來四十年,但如今幾乎是雙雙「四十而惑」。與四十年前那些力拔千鈞的改革與開放力度相比,現在幾乎是一種停滯狀態,甚至是回潮。雖然表面上依然高喊各種簡政放權、市場准入、公平競爭,但現實導向卻是細枝末節鬆綁、大政方針收緊。依然在以往改革成績的淺灘上淘漉老本,而離深水區愈來愈遠。

理念脫節 各說各話

許多歷史經驗表明,當經濟改革遲遲打不開局面時,往往就會在政治領域陷入改革紛繁的境地,但後者屬於統治階層內部的權力分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會造成阻滯。

最近幾年,中國的改革亂花漸入迷人眼,但都集中在上層建築。當然,絕不會涉及根本的體制改革,而只是具體操作層面的改革,嚴格意義上說是一種調整。先是黨務機構改革,各種小組、委員會、辦公室林立;接着是軍隊改革,四總部變十五部,七大軍區變五大戰區,全部重新打鼓另開張;然後輪到了國家機構,進行大規模撤併。但在經濟基礎領域,卻是另一番景象,國進民退,民企噤若寒蟬,經濟寒冬嚴峻,獲得感成了空中樓閣。

為應對貿易戰,中國高調宣示改革開放口號,然而這種開放概念,與國際上普遍期待的開放,似乎並不在同一個頻道上,表面上相向而行,實際上卻是南轅北轍。這就好比人權一樣,美國指摘中國在民主、自由、法治等方面的問題,而中國卻能舉出一大堆例子來反駁,原因就在於對人權的概念和內涵已經偷樑換柱,各說各話,特色標準與國際標準並不接軌。

如今中美博弈,改革、開放正面臨着與人權相似的境遇。阿根廷「習特會」後,中國作了相當的讓步,先是取消了對美國汽車額外加徵的關稅,繼而國有的中糧集團奉命從美國高價進口大豆,等於為加稅自掏腰包。

去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將知識產權侵害納入《民法典》草案,並在《外商投資法》草案中寫入「禁止以行政手段強制技術轉讓」。這一立法安排,是為了安撫美方在知識產權和強制技術轉讓問題上的不滿情緒。隨後,最高法院成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法庭,並由中紀委委員兼最高法院副院長羅東川擔任庭長;發改委、人民銀行等部門簽署聯合備忘錄,對知識產權失信主體在資金申請、政府採購等方面進行限制和懲戒。

研判不清 影響預期

從技術層面上說,中國自認已為貿易談判付出了極大誠意。歲末年初,中美關係也似乎狀態不錯,白宮與中南海在年底通電話,元旦又互致建交四十周年賀信,副部級磋商亦即將舉行。

然而,貿易戰前景卻不容樂觀,至少有三大障礙。其一,特朗普發動的這一次貿易戰,不是戰術層面上斤両錙銖的討價還價,而是在戰略層面上對遊戲規則、利益格局的重新塑造。美國是真正的「四十不惑」,戰略目標異常清晰,部署也相當穩準狠。相反,中國依然疲於應付,決策層缺乏清晰研判或者說還難下決心拍板,影響到各界對前景的預期,影響了士氣軍心。

其二,中國雖然在立法、關稅等方面釋放善意,然而卻無法給外資足夠信心。在很多方面,其實中國並不缺乏法律條文,但外資也清楚意識到,在中國經商,面對諸如建立黨委等官方壓力時,外企的抗壓能力脆弱得可憐,這讓大多數外資站到了支持特朗普的陣營。

其三,當前中國的戰線拉得過長。貿易戰正在膠着,而「一帶一路」連遭波折,對台又擺到了第一線。往好處說這是全局思維,悲觀一點說,很可能不僅不會側翼掩護貿易戰,反而拖入了新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