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看:事後分析意義不大

若說本欄跟其他的評論有甚麼不同,或許就是較喜歡把話說在前頭,特別愛「預示吉凶」,因為筆者是讀歷史出身的。

歷史研究最愛「馬後炮」,我是歷史人,早年深受其毒,後來尤其不屑此道。在下不時打趣地跟身邊年輕人說,自己是歷史學的叛徒。大學一年級時,看到歷史學家分析秦代速亡原因,言簡意賅,一錘定音,就是「役民過甚」四個字,一度使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且看秦朝短短十幾年內,北擊匈奴、南平百越,修建長城、直道、阿房宮、秦王陵,可謂窮兵黷武,耗盡民力。

但人長大後,慢慢覺得役民致敗說不過是事後孔明,歷史上勞民傷財之舉多如牛毛,不見得每一次都會招來亡國厄運。遠的不說,單論本朝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後翌年便在朝鮮半島跟美國作殊死爭戰,接着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幾乎沒一刻消停。如果中共當時守不住龍庭,包準史學家們又會一本正經地跟你說,但凡役民者如何必致敗亡。事實上,中共的江山卻是愈坐愈穩,試問役民說又該如何自圓?

除非在秦朝未敗亡前,有人觀乎種種勞民之舉,就斷言它必招失敗,而且能預示出大概在多少年內應驗,真能如是,他的見解才有討論價值。筆者撰寫時評往往大膽預測事情結果,較少作事後分析,即使分析,所用的理論根據大都已在事前指出。這樣做不是為炫耀自己有甚麼先見之明,只是為向讀者負責,寫出具討論價值的意見。

這一年,本欄一直預示中美貿易糾紛最後會談得攏,也預示香港反對派將愈來愈失去選民支持,最後對不對尚未知,但起碼是在講我認為有意義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