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指,自從高鐵通車後,城際直通車的客量下跌接近三成。有人甚至認為,直通車已是「歷史文物」,在今天飛機和高鐵普及的時代,它或許已完成「歷史任務」,需要退出交通出行行列。不過,我覺得直通車可算是我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只要加以轉型和重新定位,也許會有新的出路。
現時,城際直通車由港鐵公司和中國鐵路總公司聯合營辦,提供來往北京、上海及廣州等地的鐵路服務,亦即京九線、滬九線及廣九線。由於車程較長,前往廣州需要約兩小時,前往北京就更需要二十四小時,足足是一天的時間,故現時的載客量相對不高。
不過,如果說城際直通車有歷史的意義,也是一點不過分的。在香港兩鐵尚未合併前,現今的東鐵線由「九廣鐵路公司」經營。顧名思義,該公司就是營運來往九龍至廣州的鐵路服務,而從前東鐵線的正式名稱亦為「九廣鐵路─英段」,內地來往深圳至廣州部分則為「九廣鐵路─華段」。英段早於一九一○年通車,華段則於翌年開始投入服務,為當時民眾提供一條「入省城」的快捷路線。後來,隨着抗日戰爭及內戰的爆發,九廣鐵路亦因而中斷,在邊境的路軌上更放置一塊巨型的石頭,而且一放就整整三十年。
直至一九七九年,在鄧小平先生的直接批示下,中央政府與港英政府展開磋商,於數月後決定開通廣九鐵路原線。當時由廣州出發的列車,需要約三個小時到達紅磡車站。及至一九九三年,鐵路延伸至佛山,並在一九九五年直達肇慶。於回歸前夕,京九鐵路立項動工,趕及在回歸前一年通車,而滬九線亦在翌年投入服務。
事實上,現時內地的高鐵和航空業發展一日千里,普通鐵路載客比例長遠一定會下降,是為國家發展規劃的一部分。當然,現時仍有許多地方尚未有高鐵網覆蓋,尤其是山區及相對落後的縣市,就一定要靠普通鐵路作為運輸工具。不過,與內地其他地區不同,九廣鐵路有着深層的歷史意義,隨意將它淘汰實在非常可惜。
正如上面所說,早在清朝年代,九廣鐵路線已成功通車,是為中國第一批的鐵路系統。試想想,有多少歷史名人曾坐過此鐵路來往穗港兩地?據史料記載,孫中山先生曾多次乘坐九廣鐵路抵港。又或者,在改革開放之初,香港商人前往廣東經商,直通車也往往是他們的首選。雖然現在乘搭東鐵線時,很難會聯想到與過去歷史的關係,但只要細想一下,車廂下方的軌道正正就是百多年前所修築的九廣鐵路,當中承載着多少歷史、多少的人和事,相信是難以估量的。
隨着香港高鐵的載客量提高,城際直通車的使用量將會進一步下降,但毋須將其淘汰,反而應該轉變當中的營運模式。現時,城際鐵路仍然定位為運輸功能,但憑藉其本身的特質,很有潛質可以成為觀光列車,發展成旅遊功能的鐵路系統。
想像一下,在車廂加裝大面積的玻璃幕牆,遊客就可以觀看香港和內地的沿線風光,亦可加入導遊廣播,介紹途經地方的發展和歷史。另外,如果是車程長達一天的京九線,更可增設酒店式管理的住宿車廂,再加設合適餐廳提供高質素的膳食。甚至可以預留一至兩個車廂,改裝成展覽陳列室,用以介紹跨境列車的歷史。只要建立出良好品牌形象,相信不乏觀光遊客的青睞。
說到底,城際直通車畢竟是一件活生生的歷史文物,當中承載着文化要素以及集體回憶,也是兩地民眾持續交流的重要證明。只要注入新的元素加以轉型,相信城際直通車不但不會被時代淘汰,反而能夠得到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