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風雲:私隱公署廢衙門

繼國泰航空將九百多萬名客戶的私隱外洩後,又有信貸報告查詢公司的網上保安出現漏洞,五百多萬名市民信貸紀錄輕易讓人查閱,當中包括特首林鄭月娥及多名高官的信貸紀錄。事實一再證明,本港網絡保安漏洞百出,私隱條例形同虛設,連高官都不能幸免,何況一般市民。

可以說,倘今次「中招者」不包括特首及一眾高官,該公司以至港府都不會快速反應。事緣有傳媒透過查詢高官開設公司的商業登記,輕易取得高官的身份證號碼等個人資料,接着付費向該公司查詢信貸紀錄,如入無人之境般順利。由此可見,理應保密的信貸資料其實四面透風,每個人也可被人洞悉一切。現時北京等大城市試行個人社會信用評級,原理也是一樣,分別僅在於香港要走一下門面程序,內地則門面工夫都省掉,一切由政府掌控,兩地市民同樣被「剝光豬」,私隱同樣沒有保障。

說回本港私隱條例,私隱專員公署例牌聲稱會加快檢討,其實無非敷衍。私隱署已成立多年,大規模外洩私隱的事件卻不絕如縷,僅年前選舉事務處遺失載有逾三百萬名選民的手提電腦,私隱署何曾有認真執法?警方何曾有徹底調查?若香港跟歐盟看齊,外洩私隱的機構動輒被罰款千萬甚至上億歐元,民間亦可輕易集體索償,公私營機構還膽敢放肆嗎?

港府一方面自詡文明先進,與國際接軌,一方面又對落後國際的法例放任自流。私隱署淪擺設,豈是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