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二○一八年IMD世界人才報告》公布,本港在全球六十三個國家及地區的排名,由十二位跌至十八位,新加坡則維持排名第十三位,拋離香港成為「亞洲一哥」。更令人擔憂的是,香港在報告中的三大指標,即「投資與發展人才」、「吸引與留住人才」、「人才準備度」三個方面排名均全線下跌,說明了香港向來的人才優勢響起警號,絕非危言聳聽。
有關報告甫出台,林鄭特首隨即反駁,指稱本屆政府將培育人才排在很高位置,並且撥出八十三億元經常開支,不論教師人手、待遇和學校資源都大幅增加。教育資源雖然是增加了,但是最多只可算是追回落後的步伐,與先進地區仍有較大的差距。據報告指出,香港的教育開支只佔GDP的百分之三點三,全球排名第五十六位,而且多數地區在這方面的比例為百分之四以上,可說我們的教育資源仍未追得上經濟發展水平。
俗語謂「限米煮限飯」!香港現實情況是師生比例太高,教師每周課節太多,很難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資助大學入學率低至只有約百分之二十,比內地還要低,公開考試的壓力不論如何改制,也未能擺脫應試文化的教育方式。學生的個性以及專長未能全面開發,難以應付未來所重視的創意和科技發展的挑戰。在職業教育方面,創科產業需要大量高技術的專才,如何提升課程的水平和認受性,讓青年人真正做到「條條大路通羅馬」,獲得一技專長,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報告中指出香港有一個明顯的短板,就是高昂的生活費,以及只有中等排名的生活水平。香港已連續多年成為全世界最難負擔樓價的地區,人均居住面積只有我們主要競爭對手即新加坡、深圳和上海的一半。不少香港的專業人士都買不起房屋,也有人為此而考慮移民;外地人習慣在老家至少千呎的基本單位,他們還會習慣香港又貴又細的「納米單位」嗎?
另一方面,香港土地成本高昂,導致業務成本上升,也令不少海外投資者和創業者卻步。土地問題無疑是源於曾蔭權政府看錯形勢,停止造地所造成的供應斷層,但同時也是香港社會太多非理性的政治爭拗,導致發展停滯不前所致。
有一點報告沒有說的,就是高度政治化的社會也會令人才卻步和流失。梁振英初上任時推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被反對派上綱上線妖魔化,詆毀成「深圳富豪後花園」,小小的一個元朗橫洲公屋計劃又大搞「官商鄉黑」的陰謀論。而四年前的違法佔中不但衝擊法治、令民主進程停步,更令社會撕裂。相信全世界只有香港的反對派如此樂此不疲地巡迴外國唱衰自己的地方,挾洋自重干預香港事務,令外國人以為香港真的亂了。近年的本土民粹,排斥歧視內地同胞,不少港漂的內地高材生都曾遇到不友善的經歷,完成學業後也不願留港發展,大大浪費了寶貴的人力資源。
今日,「明日大嶼」計劃希望透過填海造地減少收地爭議,卻被反對派無視經濟常識地扣上「倒錢落海」的帽子。反對派一時要求解決房屋問題,一時又葉公好龍,為了政治利益挑動民粹,為反對而反對。事實上,人才和人力資源,永遠是一個地區或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培育人才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優秀的人才都會用腳來投票的,尤其對香港這個缺乏天然資源、外向型經濟的地區,能否發展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否能繼續在激烈的地緣競爭中勝出,這是香港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人才多與少,對香港來說絕對是一個社會政經狀況的寒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