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專家倡逐步開放至社區 助普及體育

政府早於○二年提出體育活動「普及化、盛事化、精英化」政策,惟本港運動員的訓練地方不足,經常出現體育會與市民「爭場」的局面。有專家表示,學校有責任保障校內設施及學生安全,明白該計劃需平衡兩者的需求,逐步開放至社區。

指或可培養更多精英運動員

在該計劃名單中,民政事務局提供的名單由去年的一個大幅增加至今年的十七個,部分新增的非牟利團體屬「受康文署資助的體育團體」,是曾獲該署的「體育資助計劃」撥款資助推行體育運動項目的團體。根據該署的網頁顯示,有關計劃的其中一項申請資格是須為「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屬會」,疑與體育總會名單的資格重複。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及運動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表示,對學校而言,體育總會屬會成員或受康文署資助的團體較可信,「起碼(康文署)知佢同咩人聯絡,令學校放心。」他認為,有關計劃可考慮加入志願團體,逐步開放至社區,但強調需與學校溝通,確保校方在硬件及軟件上均有足夠保障。他又指,普及體育和精英體育並非對立,開放學校有助推動普及體育發展,「學校同社區多咗人參與運動,自然會培養多啲精英運動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