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發展失策 公僕難領導創科改革

政府去年底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惟智慧城市卻未見智慧。智庫天大研究院香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立法會前秘書長吳文華昨批評港府只着重於為數碼經濟發展提供科技基礎建設,卻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策略,直言公務員團隊欠缺專業技能和知識領導變革,促設立跨部門小組作監督。科技業界及立法會議員均批評港府在創科層面欠缺統籌及透明度,僅推出大量基金資助發展的做法「離地」,市民難以感受創科成果。

政府去年底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天大研究院香港政策研究中心昨發表新題為《香港智慧城市發展:障礙與挑戰》報告,指出香港在智慧城市、數碼及創科表現中的排名落後許多同級城市,部分原因在於港府在過去二十年,只着重於為數碼經濟發展提供科技基礎建設,但未有善用強大基礎設施促進可持續發展,提高市民生活質素。

六個範疇皆欠連貫性

報告指政府公務員團隊沒有具備足夠專業技能和知識領導變革,政府難以嚴謹管理智慧城市項目,而過時的法律與規定亦窒礙創科發展。報告又指港府提出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提出六個範疇,包括七十多項措施,但欠缺連貫性,並非智慧城市發展的整體策略,也不構想完備的路線圖,建議政府設立一個高層機構負責協調工作,並在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轄下設立專責機構;又促請設立跨部門項目小組,監督每個智慧項目的推行情況。

部門各自為政無統籌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指業界尖子吸金力強,公務員職位的吸引力相對不足,又批評各政策局在創科層面各自為政,舉例指5G頻譜是智慧城市的骨幹,相關牌照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負責,但收集數據的智慧燈柱則是發展局轄下的路政署管理,創科局無法統籌下,結果導致進度緩慢。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亦批評港府只懂大手撥錢設立基金,但創科成果卻未見「落地」與民共享,另一邊廂亦欠缺培養本地科技人才,打好「軟件」基礎,導致創科發展向基建等「硬件」傾斜。智慧城市聯盟主席楊全盛亦指,本地創科項目發展過程不透明,「土地發展都有土地大辯論」,促請當局多向公眾交代創科項目的進度。楊又指港府應牽頭採用本地研發的新科技,為本地業界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