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詭論太多 混淆歷史事實

《基本法》序言寫道,「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回歸以來,甚少人會質疑此句的有效性,因其是實實在在的歷史,豈會有任何值得駁斥之處?可惜,近日卻真有不同評論進行反駁,指香港並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並引經據典加以「論證」,真令人摸不着頭腦。

自古以來 有迹可尋

眾所周知,戰國後期秦國因商鞅變法,實力凌駕於六國之上,再經過十數年的戰爭掃平中原,建立起大統一的秦朝。秦始皇在位期間,「北逐匈奴,南平百越」,鞏固起國防的根基,形成日後中國歷朝歷代的基本版圖。在平定南方的百越地區後,秦朝置南海郡管理兩廣及海南一帶,而今天的香港亦置於該郡的番禺縣,正式納入中國正朔王朝的範圍之內。加之,秦朝距今二千二百多年,相信沒有人能任意質疑其時間不夠久遠,故所謂「自古以來」實為有迹可尋。

不過,有意見就試圖推翻此歷史事實,指秦朝實質沒有真正控制過嶺南,因秦亡後南越國迅速崛起取締南海郡,藉以反駁華南地區「自古以來」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細心探究,南越國只是南海郡尉趙佗乘秦末民變而自立的政體。環觀整個南越國的構建,皆與中原王朝一脈相承,例如中央官職為秦制三公九卿,地方行政推行郡縣制度,又使用漢字作為書寫文字,日常禮制亦是中原的倒模。

與其說南越國割裂華南地區作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倒不如說其只是一個割據政權,仍受到正朔王朝所控。實際上,西漢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南越國的主權,於建國初期即分封長沙王於荊廣之地,其封邑與南越國互相重疊。南越國隨後亦入朝向漢文帝稱臣,及至被漢武帝所滅,前後只有九十三年。

事實上,綜觀中國的二十五史,各朝的疆域都有所不同,但大部分時間皆涵蓋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北至大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至帕米爾高原,東至東海沿岸,就是孕育出華夏文明的地方。我相信,沒有人敢說兩宋以還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由此推斷現今北京周邊地區,皆不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理論上,割據政權的存在皆不礙中國疆域的延續概念,更何況香港處於珠江流域之下,是繼黃河及長江後,中國的第三大河系。「自古以來」的證明,不就更為清晰嗎?

吸引眼球 別有用心

社會學家費孝通曾說,中華民族是由「多元」摶成至今天的「一體」。雖然歷史中有不同的族群曾在中華大地上發展,但其後大多會與中原文化融合,作為中華民族內涵的一部分。今天,中華文化博大而多元,就是在歷朝歷代中吸取到不同族群的特性,又將外來的精神物質加以改造,過程漫長又令人感到華夏文明的燦爛。

另一邊廂,香港的歷史從來與內地緊密相連,沒有特別分割的時段。近日有人指出,深水埗李鄭屋漢墓足以證明,貴族達官階層在漢代時已在香港活動。至於本地人中的五大族群──錦田鄧氏、新田文氏、上水廖氏、上水侯氏及粉嶺彭氏,可考世代源流自宋朝,一直受到朝廷的重視並按時課稅,故「自古以來」從來不是空口所講。再說十九世紀,西方列強瓜分中國,聞一多寫作《七子之歌》,描寫祖國七處地方被割,當中包括香港和澳門──「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祖國)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字字感人肺腑,今天再看當年淪為殖民地的歷史,也會有骨肉分離的痛楚。

胡適說「為學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故讀史者真不可鑽牛角尖,也不要提出詭論吸引眼球。我相信提出香港非「自古以來」為中國一部分的朋友,應是「別有用心」為多,而非一心一意探討當中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