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加強沿海防波堤 減風災損毀

山竹過後,政府各部門忙於清理風災過後對市面造成的破壞,當中西貢污水處理廠的部分喉管及二級處理設施嚴重受損,未能完成污水淨化,「半處理」污水直接排出海面,恐釀生態災難。渠務署於山竹吹襲翌日發現污水廠遭受破壞,廠區一片頹垣敗瓦,但政府卻未有即時對外公布,惹來隱瞞之嫌。

污水廠現時只進行隔篩、清除沙礫及去除懸浮固體,而未有去除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隨時爆發紅潮,危害附近海洋生態。政府延遲公布事件,環保署才急忙「補鑊」,到泳灘收集水辦化驗及呼籲泳客避免前往可能受影響的泳灘。污水未完全淨化,大腸桿菌含量極高,泳客分分鐘「中招」,有機會導致腸胃感染。

研遷污水處理廠 決而不行

發展局轄下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研究將西貢污水廠遷入岩洞多時,但仍決而不行。風災重創近岸水管及泵房,署方需定期檢查管道有否滲漏及加強沿岸設施防災能力。將軍澳工業邨對出海面爆發紅潮、黃泥水湧出、百勝角溪澗「嘔白泡」、粉嶺麻笏河懷疑釋出紅色工業污水以致「血流成河」,一宗又一宗事件,環保署均「後知後覺」。當中環保署更曾拒絕於假日派員到現場抽取污水樣辦化驗,未能追查源頭,錯過「緝兇」良機。

筆者認為,環保署大可安排承辦商即時到發現污染物現場採取樣辦,否則污染物已無影無蹤,排污者亦「過海神仙」。另外,現時署方投訴污染熱線並非廿四小時運作,促請署方加入1823專責小組,更有效處理投訴個案。

災後應變無能 逼市民自救

山竹來勢洶洶,政府如臨大敵,罕有事前舉行跨部門聯合記者會,總動員採取防災措施。慶幸本港仍能安然度過。災前準備工夫做足,但災後應變不力,港府善後工作備受批評,而風災過後,如何善後是對現屆政府的一大考驗,部分地方仍然停水停電、各區塌樹未清「樹屍遍野」、馬路阻塞、大量船隻擱淺、垃圾圍城等,各區紛紛發起「自己社區自己救」行動,各部門亦派出大量人手進行清理。各界體諒前線工作人員面對的壓力,但面對愈趨頻繁的極端天氣,筆者認為港府除要改善災後管理及應變外,更重要的是加強沿海地區的防波堤,及檢視各項公共設施的防風抗災能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