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有聲:港府對創意產業幫倒忙

有智庫組織對特區政府提出建言,提議港府大幅注資及優化電影發展基金、善用大灣區電影製作資源,幫助本港電影業發展。如此建議當然多多益善,不過特區政府出名「掂邊瓣、衰邊瓣」,美食車、旺角行人專用區等,無一不被這個冇心冇肺的政府「燈」死了。港產電影近年已經一蹶不振,若港府還大力「扶持」一把,依往績推論,很大程度只會是幫倒忙。

只要翻開電影發展基金成立以來的成績,便不得不相信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壞力」。審計報告指出,基金共撥款逾八千萬元,資助三十一齣透過「電影製作融資計劃」獲融資的電影,除八部能夠賺錢外,其餘均未能取回成本,有電影更只得三百餘元票房收入,成績不忍卒睹。這反映了政府對創意產業從來缺乏眼光,作為電影、藝術的門外漢,大部分時間只能將公帑投放到觀眾不感興趣的電影計劃上,成為未夠班電影人想發電影夢的佳音。若港府大幅增加基金注資,無異於進一步將納稅人血汗錢投進大海。皆因官老爺們監管時隻眼開、隻眼閉,即使有票房逾千萬元的賺錢電影,政府也無法收回全數融資成本。有電影申報總宣傳發行開支高出上限三倍,基金照樣認可,可謂甩手掌櫃。除非當局肯認真做好把關者角色,否則基金只會淪為補貼電影人賺更多的搵水捷徑。

說到底,香港曾被稱為「東方荷里活」,上世紀九十年代每年生產電影三百餘部,更加輸出到東南亞各地。成功背後不在於港府的支持,而在於電影本身的娛樂性,劇本寫實,情節豐富,吸引觀眾。港府想幫助香港電影業重振昔日聲威,只需減少對拍攝的阻攔,例如不要在道具鈔票上諸多刁難,小罵已是大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