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二十一年,政府管治無能,社會亂象叢生,港人叫苦連天,本報特別設立「香港沉淪」評論版,一方面揭示亂象根源,全方位監察政府施政,同時讓社會各界就不同議題表達心聲,包括提出可行政策或建議,為現時紛亂不休的政治、經濟局勢,以及市民關心的民生議題把脈。
本年度醫院管理局獲得撥款近六百二十四億港元,按年上升超過一成,與五年前撥款相比更大幅上升近四成;然而,公立醫院醫療事故仍時有發生,令人感覺本港的醫療服務質素不但沒有隨醫療資源的投入而得到改善,反而有所下降。市民又應該怎樣理解相關情況呢?
其實,本港公營醫療系統所面對的問題又豈止醫療事故頻生?流感高峰期急症室「逼爆」、不同聯網的專科輪候時間落差極大,以及「加服務不加人手」等問題一直為人詬病,卻未有得到適當的處理;筆者認為,醫管局坐擁大筆財政資源,卻未能對症下藥,醫管局高層實在責無旁貸!
事實上,筆者在議會內外亦多次指出,醫管局現時的行政管理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投放的資源並未能真正用於前線服務之上;藥物使用如是,人手開支如是。正如醫院服務裏面經常被外界忽視的一群——護理支援人員的情況一樣,多年來工作量持續上升,薪酬待遇卻未有改善,以致近年人手大量流失;但醫管局未有針對其薪酬待遇、培訓及晉升機會等作出合理改善以挽留人手,反而將部分服務崗位外判;甚至在俗稱「翻兜」的重新聘用合約中壓榨有經驗、有資歷的支援職系職工,進一步打擊前線員工的士氣。
這就是本港公營醫療體系面對的問題:沒有好的管理,導致人手流失,現職醫護工作量自然變相增加;管理層卻未有集中資源挽留人才及增聘人手,而是增加一份又一份的文書工作,以致他/她們可以投放於照顧病人,甚至是向病人講解病情的時間亦因而被壓縮。
事實上,筆者從過去幾年處理大量醫療個案的經驗得知,不少牽涉公營醫療服務的紛爭,其實皆始於醫患之間的溝通不足。假如醫管局管理層能夠打破山頭主義,妥善運用資源,將心思多花在改善人事制度,而非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之上,自然能夠讓人手問題得以處理,醫患之間的溝通亦有望得到改善,相關的醫療紛爭相信亦能因而大大減少。年薪總開支達一億四千多萬元的管理層們,實在應該認真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