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骨折」沒有先兆,在本港較中風或冠心病更常見,一旦發生可能令長者從此喪失活動能力。從站立高度或以下跌到地面造成的骨折,稱為「脆性骨折」,常見的骨折部位有腕骨丶腳踝丶脊椎及髖骨。嚴重的髖骨骨折多發生在八十歲左右,患者需要接受手術,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近兩成。
本來健步如飛的長者,骨折後或需使用拐杖或助行架,部分更因長期臥床而出現肺炎及壓瘡等併發症。近四分一居家的長者髖骨骨折出院後,要入住安老院。
部分人認為補充鈣片或多喝牛奶便足以預防再骨折。其實除了攝取足夠鈣質和維他命D以補充造骨的「原材料」外,患有骨質疏鬆並曾有骨折的長者,再骨折的風險高,應使用藥物治療增加骨質密度,減低再骨折的風險。
治療骨質疏鬆的口服藥物以雙磷酸鹽類最為普遍,每星期或每月服用一次。而皮下注射的破骨細胞分化因子抑制劑,則每六個月注射一次。
治療嚴重骨質疏鬆症患者,可每天皮下注射人類基因重組副甲狀腺素,加速骨質生成。這個療程最長為期兩年,之後改為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或注射破骨細胞分化因子抑制劑,保持新生的骨質。曾有骨折的長者常有肌肉減少的情況,易失平衡。他們可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阻力肌力訓練,增強雙腿肌肉的力量,減低骨折的風險,詳情請向醫生請教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鄭嘉俊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
老人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