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二十一年,政府管治無能,社會亂象叢生,港人叫苦連天,本報特別設立「香港沉淪」評論版,一方面揭示亂象根源,全方位監察政府施政,同時讓社會各界就不同議題表達心聲,包括提出可行政策或建議,為現時紛亂不休的政治、經濟局勢,以及市民關心的民生議題把脈。
自上月中本港爆發登革熱的疫情後,長洲和市區的獅子山郊野公園成為毒蚊的源頭和重災區。政府衞生部門立即啟動緊急應對措施,展開滅蚊防蚊大行動。猶幸社區未有進一步大規模的疫症爆發,且天氣已步入初秋,蚊患可能漸次受控,瘧蚊可能後勁不繼,香港可能僥倖逃過登革熱疫情一劫。但是,香港的衞生安全是否只是寄望於僥倖呢?
上月底,政務司司長和食衞局局長帶同一眾相關政府部門官員巡視重災區長洲,隨後宣布採取進一步的改善措施防疫,包括增撥四百萬元強化十八區防蚊工作,加強滅蚊隊伍人手,增購滅蚊機等,並且從本月起把原先每月公布一次的誘蚊產卵器的指數,改為收集後一周公布。政府公布的進一步改善舉措,無疑是好事,但顯然是危機回應的產物。不過遲到好過無到,還是應予歡迎的。
但是從防疫的角度去看,防治疫症的出現和爆發,更需要有預見性、前瞻性。正所謂防患於未然。為甚麼一些有效的預防措施不一早納入施政的改善計劃,直至疫情爆發後才拿出來,豈不是予人「秋後扇」、「事後孔明」之感覺。例如誘蚊產卵器的蚊患指數的公布,本為協助衞生防疫部門和公眾及時監察蚊患,但過時的一月一次公布制度,已停留了幾十年,一直都不作檢討和調整,更不要說誘蚊產卵器的擺放位置和數目一路以來都是依靠官方部門的風險評估而設置、監察成效和數據。自兩個市政局被取消後,從沒有公開檢討,接受民間的監督。立法會也從來不會,也沒有時間和有議程過問這些監察細節。年復一年,香港監督蚊患和公眾防蚊滅蚊的意識自然淡薄了。直到登革熱疫情來襲,公眾關注後,政府部門才突然猛醒。
再者,筆者在區議會已多次反映公眾意見,要求廣植「蚊怕草」,可是由於政府部門分工變分家,各自為政。始終直到登革熱肆虐的今天,廣泛種植可起驅蚊作用的種植政策,仍未納入指令性計劃,各個政府部門對是否廣植「蚊怕草」自行其事,各自決策,沒高官關心和過問。
至於在多蚊患地區增設滅蚊機的措施落實過程,更令人氣餒。去年春天東區民政署已同意筆者建議,撥款在小西灣下邨六個蚊患黑點增設滅蚊機。那時香港還遠遠未有爆發登革熱疫情,可是撥款不知為甚麼被左拖右拖,拖至上月撥款才到位給房屋署公開採購,直至本文見報之日,中秋已將屆,仍未見滅蚊機落地。真是「急驚風遇着慢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