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醫:藥物加手術 紓緩柏金遜症狀

柏金遜症是一種腦衰退疾病,患者腦部稱為黑質的部位,神經細胞衰退死亡,導致負責傳遞神經訊息的物質多巴胺不足,影響活動能力。

病徵大多在六十歲或之後出現,典型症狀主要影響活動能力,稱為運動性症狀,如手腳不由自主震動、肌肉關節僵硬、行動緩慢及容易失平衡跌倒。亦有許多非運動性症狀,包括便秘、姿勢性低血壓、泌尿生殖器官障礙、認知障礙、嗅覺障礙、幻覺、思覺失調、焦慮、抑鬱、睡眠問題及肌肉關節疼痛等。患者會因此影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睡眠質素及工作能力,亦會有情緒困擾,家人亦可能因此感到壓力。

植電極刺激 糾正腦部

柏金遜症還沒有徹底根治方法,但有多種藥物可紓緩症狀及減慢惡化,令患者在行動上、生活上、工作能力上得到改善,所以患者應及早看醫生作適當診斷及治療。由於藥物可能有副作用或不良反應,所以患者要依時服藥及記錄服後不良反應,讓醫生更有效調校藥物劑量及服藥時間,得到最好效果。

藥物外治療是腦部手術深腦刺激法,醫生會根據情況在頭顱開小孔,再將幼細電極植入丘腦、蒼白球或丘腦底核的腦組織,更正腦部異常,而電極會連接刺激器,一般會植入患者胸前皮膚下,醫生會因應病情與患者商量是否適合此手術。

在生活上,患者要保持積極樂觀及每天多做運動,除緩步行及耍太極,伸展手腳及鍛煉平衡運動可保活動能力,同時亦要改善家居設備,要燈光充足、避免地面濕滑及有障礙物,需要時多加扶手及善用拐杖,減少跌倒機會。

腦神經科專科 姚桂冰醫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