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街頭工匠發牌龜速空談保育

街頭工匠日漸式微,政府發牌拖延處理。具懷舊本土文化特色的街頭工匠,近年獲政府有條件重新發牌,惟合資格工匠質疑當局拖得就拖,期間被食環署一再掃蕩。上水有圖章匠登記逾四年,至今仍在等正式牌照;觀塘登記的工匠僅三分一獲發牌,有鐘錶匠錯過登記,曾「一個月日日被趕」;屯門有線面師等逾十年,臨退休去年才獲發牌。有學者透露部分工匠等候發牌期間去世,批評重新發牌有如交差,無助保育本土文化。

本港自七十年代起已停止發出新的小販牌照,然而,立法會小販政策小組委員會於一五年討論簽發新的固定攤位(工匠)小販牌照,建議向具懷舊本土文化特色的無牌街頭工匠發牌,包括補鞋匠、鎖匠及鐘錶修理匠等。當局自○九年已作普查,並為約八十名工匠登記,近年陸續向合乎資格的工匠發牌,但真正取得牌照的人士寥寥可數,進展緩慢。

圖章匠等四年無着落

「四年前已經話會發牌畀我,到依家都未有聲氣。」在上水新豐路擺檔的手雕圖章匠鄧浩明,過去四十年憑雙手為街坊雕刻印章,是北區唯一合乎發牌條件的工匠。政府有意發牌並劃出符興街一個指定位置予他繼續開檔,早前有相關部門向他展示位置及規則,他都一一同意,惟牌照拖延數年,仍淪為空談。

鄧指,街頭擺檔不時被食環署人員「冚檔」驅趕,上周才被要求收檔,過往亦曾遭檢控。他冀當局加快審批程序,讓他可安心地為街坊服務,否則他只能「做得一日得一日」。

鐘錶匠錯失登記時機

曾有逾十名工匠登記的觀塘區,在裕民坊重建區一帶有兩個鐘錶修理工匠。其中近康寧道路口擺檔的佘永盛,擁有逾二十年鐘錶修理經驗,主要為街坊更換電池及錶帶,早年食環署落區為工匠登記時,他表示因陪伴患病妻子而錯失機會,「依家真係冇希望,如果佢重新登記,我都好想拎到牌安安心心做嘢。」

年屆六十八歲的佘坦言,最初在銅鑼灣擺檔,十年前轉戰觀塘,由於屬無牌,被驅趕是家常便飯,更曾一個月每日被趕,貨物全被充公,令他血本無歸。目前他暫「寄居」待重建的空置地舖外,由正午開檔至凌晨零時,惟擔心明年展開重建時,又要過着流動無牌小販的生活,但獲登記發牌的機會卻微乎其微,他苦笑只能見步行步。

「十幾年前已經有食環署職員主動落區同我哋登記,但直至舊年九月先正式拎到個牌。」在屯門經營線面攤檔的好姐,是區內獲發牌的線面師之一。她的牌照一等就逾十年,慨嘆臨退休始獲發牌,聊勝於無,總算避開「走鬼」生活。她苦候多年始獲牌照,做生意時「冇再咁擔驚受怕」。

學者要求交代時間表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梁志遠透露,部分早年登記的工匠已在等候期間去世,批評政府在重新發牌上程序繁複,沿用近十年前的登記資料,再呈交各區議會表決通過,若有議員反對,又要重新再議,程序拖延甚久。他形容發牌制度有如交差,無助保育傳統工藝,促請政府盡快公布各區發牌時間表,並在程序中增加工匠參與度,「要尊重工匠,唔好次次都由上而下,咁對保育冇幫助。」

食環署:14工匠獲發牌

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批評食環署政策錯誤,視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工匠為一般小販,發牌為臨時措施及不能繼承,工匠過身後,手藝亦無以為繼,他建議若要保育本土工藝,應修改牌照條件為可繼承。

食環署發言人表示,截至六月底共向十四名工匠發出固定攤位(工匠)小販牌照,由於署方不鼓勵更多新人加入這類行業,以致可能出現的阻礙情況及對鄰近居民造成滋擾,現不會考慮進行新一輪實況調查。署方正按既定程序處理有關上水圖章工匠的申請。

圖:吳啟偉、朱偉坤

文:林建平、劉燁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