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大型基建醜聞愈揭愈多,愈揭愈醜,原因之一,就是承建商跟港府的「問責官員」一樣,不管捅出多大畏婁子,一樣穩坐釣魚船,殘局一律由納稅人埋單收拾。對於庫房被人當自動提款機任撳唔嬲,負解畫之責的運房局局長陳帆連日來「沉潛內斂」,連開會責任也推給副手,反倒其前任卻「挺身而出」,稱現行的「委託協議模式」下,一旦工程出事,港府沒錯是可以向港鐵索償,但充其量只能拒付管理費,並建議日後應改行「擁有權模式」,由港鐵負責工程興建及營運,政府只負責資金缺口云云。
類似的「後見之明」,人們在這一個月的世界盃中見識不少:「我都話法國踢得穩陣啦」、「我都話克羅地亞班球員太老啦」……塘邊鶴「我都話」無關宏旨,有份落場踢波的球員「我都話」則無法令人接受,前局長就任那麼多年,既然「委託協議模式」如此搵笨,他有沒有提出質疑,有沒有捍衞廣大納稅人利益,套用特朗普的名言,「那時候為甚麼不做點事」?
不管前局長是否因為教開書,「解惑」的「職業病」一時發作,還是他真的以為自己像特朗普那樣的「做Deal大師」,但現在才來做事後諸葛亮,難免惹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之譏。當然,不甘寂寞、指點江山的過氣官員,絕不止他一個,還有「民主阿婆」以及那位以推動政制民主化為己任的前局長等「豬肉在前」,論討厭程度,他無論如何排不上號。
人貴自知,香港地做高官的,有幾多料、有幾多建樹,雞食放光蟲──自己心知肚明,市民「高薪養廢」,早已窩了滿肚子火。再說,港鐵做得不好,尚且收唔番管理費,高官無能失職,卻連一個崩都不用少收,有甚麼資格唱高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