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風起浪,事必有因。近期中港都爆出教科書和語言爭議,香港是激辯粵語是否母語,上海則是有教科書審核專家把小學教科書中外婆一詞,改為姥姥,因為外婆是方言,姥姥為正宗,這一改激起了千重浪。
香港的母語風波很快便過去,因為,港人對粵語的愛護與對母語的捍衞十分強烈,妄圖指點的專家可以省省氣。真正研究語言學的人都知道,在現存的中國各地語言中,粵語是少有具有歷史和古語傳承的語言。可以說,粵語本身就是活文物,應該好好保護和傳承才對,方言之貶說可以作罷。
上海近日也發生與香港類似的問題,有審核教科書的專家把雞毛當令箭,將小學教科書的外婆一詞改為姥姥,並指前者為方言,後者才是書面語。
此高見一出,上海教育界和家長們立時炸開了鍋,識者指出,姥姥本是北方常用的方言,就像西南一帶地區,把外祖母稱作嘎嘎一樣,難道川渝專家也要把當地教科書的外婆一詞改為嘎嘎嗎﹖更加有國學研究的人質疑外祖母並非古語,因為一個外字,理應不會見容於古代親眷的稱謂,拒人於外絕非華夏重視家庭傳統文化的禮儀。上海專家似乎一點也不專。
更好笑的是,有指若姥姥要取代外婆,是否傳唱幾十年的民歌《外婆的澎湖灣》也要被改成《姥姥的澎湖灣》﹖
香港及上海無端刮起方言的惡浪,是作無謂的文化洗涮還是無聊、自以為是的偽文化統一呢﹖專家可怕,包藏禍心的專家更令人招架不了。
有文學界的人士說得好,語言風格是文學作品的特有價值,因其獨特而富含感情,倘硬套「詞典規定」,以所謂姥爺姥姥取代外公外婆,只是在中華土地上點烽煙,製造混亂,專家們還是敝帚自珍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