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劉鶴強項能否補短板

二○一二年中共十八大習近平掌權後,劉鶴逐漸進入人們視野,一是習近平向外國領導人介紹,「這是劉鶴,他對我非常重要」;二是劉出任中財辦主任,代習近平主抓全國財經工作;三是提出了供給側改革構思,成為習中央一段時期中國經濟深化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方針。十九大後,劉鶴晉升政治局委員,出任副總理。一個長期坐機關、搞研究、起草文件,沒有多少地方行政工作資歷的官員,如此高升、掌握重權,劉鶴是第一人,前所未有。

這幾個月,劉鶴又臨危受命,以國家主席特使身份領軍中美貿易談判,重任在肩而又相關履歷闕如,讓輿情頗為質疑,而談判一波三折更增加了人們的擔心。

劉鶴文革時在吉林插隊,後當兵,復員返北京當工人,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之後在國務院系統工作,是智囊型、研究型、學者型官員,參與過多方面經濟工作的中央政策性文件起草。二○一一年劉鶴全程參加了「十二五規劃綱要」起草,撰述出「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的提法。

劉鶴研究改革和經貿問題,登高望遠,視野開闊,觀察入微,往往能提出一些學界和中央認可、具前瞻性的觀點及建議,為中央制訂政策提供依據。例如他在一二年發表的《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論文中,提出了三點思考,一是樹立底線思維方法;二是認為危機後國內市場對全球經濟復甦有巨大拉動作用,以及是發達國家出現的技術併購和基礎設施的投資機會;三是要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抓好重大課題的務實超前研究。

「底線思維」和「頂層設計」這些年多次被習中央引用,出現在各種文件中,只是劉鶴的學者型思維和設計強項能否在貿易談判中發揮作用,尚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