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高層住宅單位比低層值錢,其中一個原因是空氣質素較好。幾年前瑞士研究人員甚至發現,地下至八樓的住客死亡風險較高層住戶高兩成,其中患呼吸道疾病的比率更高逾三成。
之不過這個「定律」似乎並不適用於香港。此間隔三差五發生升降機意外,繼荃灣一對夫婦搭𨋢撞爆頭,上水又有人飛墮𨋢槽底死亡。長此下去,地產廣告的招徠遲早由「高層向海」改為「低層免搭𨋢」。
這些升降機意外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出事前不久都曾進行過檢查,以今次肇事升降機為例,不僅二月完成了年檢,更在意外前兩天進行例行維修;荃灣升降機意外亦有類似情況。人們不禁要問:為甚麼檢查來檢查去仍然發現不了問題?正如電梯維修業界人士指出,行業由於待遇太低,難以吸引新人入行,青黃不接加上大廈升降機維修保養合約基本上奉行價低者得原則,以致「劣幣驅逐良幣」,承辦商將貨就價,七個蓋冚十個煲,不出事才怪。然而這一切只是表面現象,正因機電工程署監管不力,承辦商幾乎從來毋須為安全事故「上身」,變相「鼓勵」他們以成本犧牲質素,官不殺伯仁,伯仁因官而死,此之謂也。
如果人們不太善忘,運房局局長陳帆之前擔任機電署署長的幾年間,雖則煞有介事引入所謂升降機承辦商計分制,定期公布承辦商評級,以及要求維修員註冊等,結果升降機意外不減反增,包括導致七人重傷的北角墜𨋢意外,以及旺角朗豪坊電梯「打倒褪」造成十八人受傷意外等,皆在其任內發生。結果此君不但毫髮無損,反而官運猶如坐「白金升降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愈大鑊愈快樂」,這就是香港高官問責制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