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讓孩子有特別的起跑方式

有一種小孩子,他們身體和智力健全,精力充沛和創意無限,看起來活潑可愛。但他們的父母大都會說:「我們都不會望子成龍,但至少希望有個快樂的童年,將來能做個有用的人自力更生就好。」因為這些小孩都有一些不同的缺損,如: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讀寫障礙、自閉症譜系及亞氏保加症等,令他們學習上出現種種困難,統稱為「特別學習需要(SEN)」。

行為異常 錯估主因

由於他們看上去跟一般小朋友差異不大,再加上社會對此認識不足,起初他們都會被視為頑皮好動、不專心、個性奇怪、不善溝通、學業成績較差、社交關係有問題等。在未識別問題前,學校、身邊的人甚至家長本人,也可能會認為是管教問題,旁人隨便拋下一句:「真沒家教,好好管教吧。」這些話就像利劍刺進心坎,再面對着這些小朋友情況又束手無策,鬧又沒用,打又不能,自責再加上種種的生活壓力,家長們的壓力煲,隨時可能爆炸。

先談識別的問題,在我接觸的個案中,有個小朋友早於兩歲已發現行為異於常人,由普通科醫生轉去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先見護士再排期見醫生,輪候了十幾個月,但醫生當時認為沒有問題,只安排家長接受親子管教訓練。孩子到了五歲,幼稚園老師、社工也認為有問題,安排見臨床心理學家,當時評估了有自閉症。六歲再應小學的要求去看私人精神科醫生,再確診有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症。然後再經學校轉介政府醫院的兒童精神科,最終在八歲才得到政府醫院的治療,前後反覆折騰了六年之久,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可見現時及早識別的機制是何等缺乏不足。

幸運一點的孩子能在學前階段及早被識別。現時醫管局都有為特別學習需要的學童提供行為治療小組、言語治療、職業治療服務,但到了小學階段,除了藥物治療外,其他的全交教育局再由學校處理。

特殊教育 支援不足

雖然在融合教育的政策下,教育局有學習支援津貼,讓學校增聘人手或外購服務給特別學習需要的學童,但問題是學校有時候未必百分百將這些錢用在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身上,有時提供的服務亦集中於跟進學習問題的功課輔導班上。有不少家長認為這些服務未必完全符合他們的需要,事實上孩子也有全人發展的需要。至於校內的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人手分配亦嚴重不均,影響對學生及家長的支援。

除了資源的問題外,亦有些問題是政策理念所造成的。近月,我收到不少SEN的家長反映,學校要求在高小階段削減調適安排。調適安排,即在功課和考試上,給特別學習需要學童提供一些協助的條件,如讀卷、延長答卷時間和課程剪裁等。原意是因材施教,協助他們能發揮他們應有的水平去應付考試。但最近教育局的新指引以適應呈分試為理由,逐步取消或削減調適安排。要知道,這些小朋友是逼不來的,取消調適會令他們的成績更差,打擊學習動機和信心,增加額外的壓力,不但無助他們減輕問題,連小朋友的自信心也奪去,更可能引發其他的行為問題。因此,政府若過於急就章下取消調適政策,就只會是揠苗助長。

香港大約有四萬多名有特別學習需要學童,雖然他們有個別的困難,但其實一樣各有天分才華。社會給他們理解的同時,也不應忽略他們的潛力。特首林鄭加大投放資源在教育和醫療方面,如果錢不是問題,關鍵還看相關政策,要真正以人為本,讓孩子們有特別的起跑方式茁壯成長,這都是一群SEN媽媽最大的願望。母親節在即,在此祝願各位家庭幸福,小朋友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