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免疫力缺陷病(PID)指人體內的免疫細胞不能對抗病原體入侵,令患者器官不斷受感染,患者若未能在兩歲前接受骨髓移植,存活率近乎零。本港約有二百至三百名PID患者,由PID病人及家屬組成的「勉逆歷」上周日至今日在港舉辦首屆PID關注周,冀提高大眾對PID的認識,推動篩查先導計劃,令患者及早獲診斷及治療。
PID可分為三百種不同疾病,當中以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SCID)最嚴重,五歲的Dexter於三、四個月大時因發高燒求診,確診為SCID患者,幸好八個月大時在台灣找得合適骨髓移植,其父指雖然政府負擔基本藥費,但海外骨髓及質素較好的藥需自費購買,歷年花費約廿萬元,現時Dexter生活與一般小朋友無異。不過,Dexter出生時注射卡介苗疫苗,令SCID病情惡化,故其父冀本港初生嬰兒能接受SCID篩查。
港大醫學院副院長劉宇隆指,患者若於二至三個月大時接受骨髓移植,成功率高達九成,故及早診斷十分重要,港大將推行SCID篩查先導計劃,只須從嬰兒腳掌抽一滴血,便能進行基因檢測,料有六千至一萬名嬰兒參加,冀政府盡快撥款資助計劃普及化。
X連鎖無丙種球蛋白血症(XLA)為另一種常見的PID,患者若持續接受免疫蛋白注射,壽命通常與一般人無異。「勉逆歷」副主席余卓斐為XLA患者,亦是瑪麗醫院兒科實習醫生,自小經常出入醫院,中二時開始接受治療,現鮮會因病入院。余指XLA患者除每月到醫院進行靜脈注射外,還可每周自行注射皮下丙種球蛋白,但成人患者一個月的費用約為兩萬元,冀藥物建議委員會盡快將其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
全球估計有六百萬名PID患者,但約七至九成未被診斷,大多患者在嬰幼兒階段發病,病徵為一年內出現八次以上的耳部感染、兩次以上肺炎及嚴重鼻竇炎感染等等,診斷方法包括免疫功能試驗及基因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