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祛濕 先分清體質

踏入春天,經常受頭重、四肢無力又易倦等濕重症狀纏身,除了乍暖還寒及潮濕多霧的天氣影響,脾胃受損也會令濕重加劇。註冊中醫師表示,坊間的治濕方法例如飲薏米水、艾灸或食麻辣火鍋,並非人人合適。要治濕必先了解自己屬「寒濕」還是「濕熱」體質,用錯方法反令體內濕上加濕。想知屬何體質,舌苔顏色話你知。

分辨舌苔色 注意飲食

註冊中醫師徐澤昌表示,寒底的人受濕邪入侵,會表現出易倦、水腫、畏冷、大便稀爛及胃口差的「寒濕」症狀,女性的白帶也較多。「濕熱」的人會口乾、口苦、口黏及大便時肛門灼熱。「寒濕」的人早上起床後舌苔呈現厚白的顏色,「濕熱」的人舌苔則會厚黃。

體內濕氣重,不完全是受天氣影響,個人飲食習慣也有關係。徐澤昌指出,胡亂飲食令脾胃受損後運水功能下降,令水分積聚體內形成濕重表現。朱古力、煎炸食物最易生濕。雪糕、牛奶及香蕉亦較易加重「寒濕」症狀,長者應少飲瓜菜湯水。治濕需按體質對症下藥,「寒濕」人士宜多吃茯苓、白扁豆、砂仁及淮山等健脾藥材,「濕熱」人士則建議吃玉米鬚及蓮子。

春天施艾灸是除濕方法之一,但只適合「寒濕」人士。本身陽熱旺盛的人接受艾灸易有上火表現。此外,飲薏米水去濕消腫也要看體質,「寒濕」人士宜用熟薏米,「濕熱」者宜用生薏米。麻辣火鍋只適合「寒濕」人士用來祛濕,但徐澤昌不建議此法,因火鍋辛辣油膩易損脾胃,加上吃火鍋時進食大量食物,加重腸胃負擔。

按壓穴位 助健脾化濕

要治濕原來有簡單方法,就是按壓有健脾化濕作用的穴位,例如中脘穴、足三里及陰凌泉,有和胃化濕消滯之效,尤其適合脾胃受濕阻、常有飽滯表現人士。徐澤昌說,每個穴位順時針約按壓二十下,會感到痠脹及發熱。此外,位於肚臍上方的水分穴,按壓後也可利水消脹。勤做運動及戒刺激油膩食物,也是春天防濕之法。

中醫推介祛濕食療:淮山茯苓湯(二人分量):材料:

淮山 1両

白朮 4錢

生薑 1至2片

茯苓 6錢

瘦肉 適量

做法:

瘦肉飛水,薑切片後,再將6至8碗水煲滾後放入所有材料,慢火煮1至2小時即成。

功效:

健脾祛濕,適合寒濕人士,尤其經常吃生冷食物、飽滯、四肢沉重及大便稀爛者

薏仁澤瀉茶(一人分量):材料:

生薏仁 5錢

澤瀉 2錢

做法:

將藥材洗淨後,放在熱水杯中泡10至15分鐘即成。

功效:

清熱利濕,適合濕熱人士,尤其口乾口苦、眼屎多、易倦及如廁後肛門灼熱者(孕婦忌服)

註:

症狀改善後毋須再服上述食療,如對中藥材有疑問,應諮詢註冊中醫師。

資料來源:

註冊中醫師 徐澤昌

記者 鍾君容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