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離世 行政人員再培訓學做保健員

【本報訊】面對死亡,有人會以淚洗面,有人會獲得啟發,現年卅七歲的陳國輝,原本任職法律界行政人員,但因父親及未婚妻先後因癌症離世,令陳反思健康比金錢重要,因而啟發他接受再培訓,報讀院舍保健員課程,冀以個人經歷陪伴長者走人生最後一段路,陳的經歷及堅毅精神昨獲得嘉許。

六旬婦成為園藝工人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第三十一屆獎學金頒獎典禮昨舉行,今年有八百多人獲獎。其中陳國輝獲在職人士自我增值獎,原從事法律界行政人員的他,因父親於○三年肝癌離世,未婚妻又於一三年因腸癌逝世,雙重打擊令他反思「屋企人有病時,我會取捨健康」,因而放棄原有工作,報讀僱員再培訓局的院舍保健員課程。他指,對生死的價值觀亦因而改變,「走係一個解脫,唔係一個痛苦」,並會利用自己的故事,紓緩長者面對死亡的不安。

年屆六十一歲的張進娣獲同一獎項,她十多年前離婚,獨力撫養一對子女,一度依靠綜援維生,直到子女長大成人,她終有機會追尋「愛花夢」,由送花工人及花店助理做起,七年前開始先後報讀僱員再培訓局有關花藝及園藝的課程,現已完成二十個課程並成為園藝工人。僅小學程度的她形容自己像蜜蜂一樣,未來亦會抱不恥下問的精神繼續進修相關技藝。

另外,曾面對人生「三無」,無夢想、無興趣、無目標的潘臻杰則獲優秀學徒獎。廿四歲的潘是末代高考考生,因成績欠佳,他自己希望修讀心理學課程,而父母則希望他成為護士,可惜均告落空,他迷惘近一年,曾投身倉務等行業,但仍未能找到人生目標,直到得悉鐵路公司的學徒計劃,他抱着「地鐵有電咪郁,無電咪停」的僅有知識報名,四年過去,他已由當年連螺絲批都不懂使用的「廢青」,轉眼成為電機工程技術員,並兼讀大學的電子學理學士課程,冀將來成為工程師。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