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內地主體完工苦等港段接通

國家級基建項目港珠澳大橋內地主體工程全部完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透露,相關的交通配額制度及通行費政策、口岸穿梭巴士及跨界車輛運行交通管理、應急救援政策、人車保險制度,以及通關便利等政策的制訂工作亦基本完成,意味內地已為通車作好準備。反觀大橋香港段工程卻多災多難,港府原本聲稱去年底已具備通車條件,但至今再無新消息;而大橋相關的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工程更延至明年及後年才能分階段落成。有學者質疑香港的基建工程長期「龜速」推進,窒礙整體發展。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向內地傳媒表示,隨着大橋落成,從珠海到香港最快只須半小時,又指大橋建設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探討三地如何在一個項目上溝通協調,對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提供了經驗。

將見證大灣區跨越式發展

余烈認為,即如布魯克林大橋象徵美國紐約灣區的崛起,港珠澳大橋將見證粵港澳大灣區的跨越式發展。他解釋,大橋在交通、社會、經濟、文化及旅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對未來大灣區的建設意義重大。

內地高度重視大橋工程,珠、澳兩地口岸早於上月及去年十二月分別完工驗收,具備通車條件。但香港段工程卻極之「唔爭氣」,截至上月中,香港口岸仍在進行室內裝飾、屋宇設備、機電工程、路面鋪裝等工程;連接主橋至香港口岸人工島的香港接線動工多年,至今年初才完成負重荷載測試,尚須安裝和測試交通管理及監察系統。

本報曾揭人工島鋼筒下沉

事實上,大橋香港段工程過去屢爆醜聞,除石屎測試報告造假及人工島飄移等事故外,本報最近獨家報道,有顧問曾評估香港口岸人工島有兩個填海用鋼圓筒於過去一年下沉約五十至八十厘米,較路政署估計每年一厘米沉降速度快數十倍,但路政署「死撐」鋼筒只下沉廿多厘米,屬「估算之內」。

學者恐損害大橋經濟效益

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指出,大橋香港段進度緩慢,凸顯港府監督工程能力差劣的問題,大橋一直未能貫通,影響大灣區的融合及中港經濟發展,投資者亦可能因此修改計劃,嚴重損害大橋原可帶來的經濟效益。

本報綜合報道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