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寶庫:新型藥物誘導治療 骨髓瘤存活率增至10年

多發性骨髓瘤源於異常的漿細胞增生並沉澱於骨髓中,導致氣喘、疲倦、發燒、骨痛、骨折和腎衰竭,屬血液癌症之一。每年有超過三百個新病例,並有上升趨勢。然而,骨髓瘤往往被延誤診斷!由於腰痠背痛在長者中非常普遍,往往會誤以為患上骨質疏鬆,因此單憑病徵未必能夠準確診斷。至於年輕患者,骨痛通常被認為是由於坐姿不正確而引致。

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需要以下檢測:(一)血清蛋白電泳檢查: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變;(二)骨髓檢查:髓內漿細胞 >10%;(三)掃描檢查:X光/PET-CT發現溶骨性病變。在香港,最常見的類型是IgG、輕鏈和IgA的骨髓瘤。

傳統化療完全緩解率僅5%

直至10年前,傳統化療仍然是治療骨髓瘤的標準方法,但會導致骨髓抑制。此外,完全緩解率只有約5%。相反地,利用新型藥物誘導治療,合併自體骨髓移植,完全緩解率已增至超過50%,平均存活率亦由2至3年增至大概10年。

近年,香港已採用新型藥物,包括蛋白解體抑制劑(PI)和免疫調節劑(IMID)。除了硼替佐米外,新一代 PI 如Carfilzomib和 Ixazomib亦已被認可。「沙利度胺」(Thalidomide)是第一代IMID,第二代「來那度胺」(Lenalidomide)及第三代免疫調節劑(Pomalidomide)亦已應用。

最新的還有抗體治療,如SLAMF7抗體(Elotuzumab)和CD38抗體(Daratumumab),這些抗體對復發性骨髓瘤非常有效。此外, 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和雙特異性抗體(BiTE)亦已在臨床試驗,可見免疫治療正在冒起。最後,細胞治療(CAR-T 細胞)也正在積極研究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帶來重大突破。

如欲了解更多資訊,可參加港大醫學院3月10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的《對抗癌症》健康講座,詳情請致電3917 9994查詢,2月23日開始登記。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 何善衡血液及腫瘤科教授 詹楚生醫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