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社會的痛點就是解決問題的節點

社會的痛點是社會問題的晴雨表。改革開放四十年,一方面問題不斷得到解決,另一方面問題又不斷積累。積累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不但具有社會風險,而且還具有政治風險。社會風險與政治風險疊加,社會穩定出了問題,就具有了失敗國家來臨的可能性與現實性。

不知道群眾想甚麼

如果從十九大強調的主要矛盾的轉化來說,至少要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六個方面發生巨大轉變。社會的治理要實現民主治理、法治治理、公平治理、正義治理、安全治理、環境治理。這些治理,都不應該成為政治口號,要落實在制度、體制、政策中,落實在具體的事情中,如果停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成滿大街的標語口號,就會變成兩張皮,表裏不如一,目標與駕駛反向着走,社會偽善與政治偽善並行,合法性資源就會喪失。

落實到具體行動和具體環節中,就要在法治的規則下博弈。沒有博弈,社會很難進步。以民眾素質差為由,拒絕讓民眾參與博弈,只會導致公共權力的非理性與率性。再美好的目標,如果失去了民眾的參與,也只是公共權力的單相思。單相思這種病,如果不及時加以治愈,也會吃人殺人。

應該說,官員的服務心和責任心是有的,但服務心和責任心往往不知道在哪落實。既抓不住主要矛盾,也抓不到次要矛盾,不知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法,只知道眉毛鬍子一把抓,失去了解決問題的基本方向。想人民群眾所想,又不知道人民群眾想甚麼。急人民群眾所急,又不知道人民群眾急甚麼。以為自己所想就是人民群眾所想,自己所急就是人民群眾所急。這種想當然的為人民服務,往往服務的都是官員自己。

對於受中國傳統文化無意識浸染的普通民眾來說,真正關心政治關心民主的並不多,關心自己利益的佔絕大多數。他們無意侵犯官府,無意侵害公共權力,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是不是受損。群眾利益無小事,解決不好就成了大事。這些小事,具有漣漪效應。一個小小的痛點,如果形成了漣漪效應,就會形成社會的痛點,進而形成社會輿論,造成社會輿論壓力。官員被動出擊,卻遇到了遭遇戰,丟盔卸甲。

教育官員知法行法

最近,中誠信集團始創人、亞布力陽光度假村董事長毛振華「控訴」黑龍江亞布力滑雪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的視頻在微博和朋友圈廣為流傳。毛在視頻中稱被亞布力管委會「欺負」、「愚弄」,並指摘該管委會政企不分,非法侵佔其二十三萬平方米土地。此事一出,網絡輿論及時跟進,部分企業家發聲共同支持毛振華維權。企業家這個群體很奇怪,很少對社會問題發聲,這次觸動了他們的痛點,終於忍不住疼痛,一起發嗲式叫喚呼痛,好在沒白叫,問題得以部分解決。

企業家的痛點也是社會的痛點。網絡評論並沒有就此止步,反而是要痛打落水狗。甚麼投資不過山海關,東北人劣根性,雪鄉宰客,又引發了非理性的次生輿論。理性的公共輿論在於,企業家權益受損,並不是東北黑龍江特殊的問題,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全國性的問題就需要從整體上營造政商環境和法治環境,切斷政治伸向企業的黑手。

社會的痛點是解決問題的節點。社會的節點既體現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也體現了民主和法治的訴求。沒有民主,公共權力就不會下移,只會向上佔位。沒有法治,公共權力就不會受到約束。毛澤東說,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現在的問題則是,嚴重的問題是教育官員。教育官員的關鍵,是要官員知法懂法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