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看:駕車成本相對太低

政府打算將公眾停車咪錶的收費由每小時八元,增加至十六至二十元。這項收費有約二十年沒提升,按理隨通脹調升也是合理的。但如果想藉此減低泊車位短缺的問題,則肯定無補於事,一旦泊車便利了,甚至會增加車主駕車外出的誘因,到時候道路或會更擠塞。

據說,今趟政府改革咪錶,不單是增加收費,還會增加智能設備,讓車主透過互聯網可以知道各處的咪錶是否有空位,不必再像現在,要把車駛到錶位旁才能知道。不過,如果設計太先進、太方便,則反倒會吸引更多人駕車外出。我身邊很多朋友平時不大願意駕車外出,是因為擔心泊車困難,問題一旦改善了,他們肯定蜂擁而出。

香港交通真正的問題是在於私家車太多,車多是因為很多人覺得養車便宜,那不是真的便宜,而是感覺上養車很划得來。而讓人有此感覺,是緣於香港的樓價太高,市區不少物業的價值早已突破一千萬元,有樓之人很多已成了千萬富翁,買車、養車的支出,相對之下便十分「碎料」。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輛歐洲豪華房車要二、三十萬元,這個價錢已足夠在市區買一個三百呎的上車盤。如今同類房車的價錢升至約一百二十萬,但百二萬在今天只能買一個小房間,如果是全新落成的市區樓,更可能只買得一個廁所。

要成為有車階級,較八十年代容易得多,對於不少屬千萬富翁階級的車主而言,除車價嚇不倒他們外,其他如增加咪錶收費,甚至實施電子道路收費,他們也不會放在眼內,將來樓價再升,這問題就更趨嚴重。所以,讓我半開玩笑的說句,要壓制港人的買車意欲,加任何費用都難奏效,反而任由道路繼續擠塞、泊車繼續困難,或者還能對壓抑私家車增長有點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