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油氣決定政治與戰爭

雖然新能源開發,國際還是停留在石油、天然氣的時代。經濟與社會仍是依靠油氣的能源基礎,要轉變和更替涉及龐大的投資與成本,或需二、三十年才能完成。

二次大戰德國敗於北非,也搶奪不了蘇聯的高加索地區,石油供應不足便注定戰敗。二戰之後,英、法和美國急於分割佔領西亞中東,主因還是為了石油。七十年代美元與黃金脫鈎仍可維持增長,靠的是石油美元的體制。兩伊戰爭,美國侵略伊拉克,爭的也是石油與天然氣。利比亞、埃及的變天,背後脫不掉石油和天然氣的利益。連俄羅斯復興、伊朗抗衡美國,靠的也是油氣。二戰以來的國際大勢,基本上脫離不了油氣的政治經濟學。

敍利亞內戰是因伊朗與伊拉克、敍利亞要興建油氣管道把伊朗的天然氣銷往歐洲,卡塔爾反對,因為它與伊朗一起擁有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田,卡塔爾與沙特合作建另一條管道,經敍利亞輸歐,敍國卻拒絕,結果敍國內戰是美國打擊伊朗,卻是卡塔爾與沙特出錢資助美國武裝起來的反對派。

當美國大敗於敍利亞,伊朗、伊拉克、敍利亞連成一線。卡塔爾看到形勢轉變,與伊朗談判,相信原因是自設管道輸歐不成,要與伊朗合作,一起把天然氣輸往歐洲。沙特反對,因為它依靠石油,沒有歐洲對天然氣巨大需求的市場誘因,反而與伊朗石油出口有惡性競爭。敍利亞的關鍵是中東天然氣輸歐的要道,便是兵家必爭,美國大敗仍希望搗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