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香港正受到「假難民」之苦。每天翻開報章,懷疑涉及「假難民」罪犯的案件屢見不鮮,這與當局處理「假難民」不力有直接關係。說到底,香港乃國際大都會,而非「黑工」的集中地,當局理應採取更進取的政策,早日圓滿解決相關問題。
「假難民」問題源自於「酷刑聲請」,為香港政治庇護的安排。酷刑聲請者是前往香港的人士,聲稱在其國家受到不人道的對待,需離開該國以尋求政治庇護。香港政府的工作,就是對酷刑聲請者進行審批,以查證其申述內容是否真確。若然聲請者確實在原居國受到酷刑對待,當局就可以將個案轉介至聯合國難民署,再擇機安排他們移居至第三國。
此「酷刑聲請」的安排,原本是站於人道立場所實施的制度,但現時的「聲請」程序明顯是受到不必要的濫用。大部分申請者均是基於經濟原因前往香港,而非真正難民般為逃避政治迫害而離鄉背井,故他們來港後大多積極投入黑市,以賺取相對可觀的經濟報酬。截至今年第三季,入境處尚有七千多宗「酷刑聲請」仍在審批,但在過去已處理的一萬四千宗個案中,只約有一百宗為真正難民,意味他們來港的主因並非政治因素。
事實上,近年大量湧入的「假難民」,已為香港的治安帶來深遠影響。《東方日報》過去就事件持續進行報道,指「假難民」的被捕數字較去年上升一成,當中涉及爆竊、毒品、傷人及藏有攻擊性武器等。部分「假難民」聚居的社區,更成為罪案的溫床,影響附近居民的人身安全之餘,更對整個地區產生負面的形象。
除了影響治安之外,現時當局亦需動用大量的資源處理「假難民」問題。從人道立場來看,酷刑聲請者在等候審核結果期間,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援,故港府無償地給予每人每月三千多港元的津貼,為公共財政帶來額外的負擔。當然,入境處、警務處、法援署及其他相關部門,亦需增加額外人手處理「假難民」的事項,全部所牽涉的開支皆由納稅人「找數」。
就此,粵港警方多次舉行聯合行動,於邊境加強執法遏制偷渡人蛇。內地公安部門透過情報的收集,針對有組織的人蛇集團進行打擊,成功阻截大部分由內地偷渡來港人士。不過,源頭打擊只是「堵」的方法,出現漏網之魚時,則需要本港政府推出有效措施。
正如前文所指,大部分「假難民」均是基於經濟誘因前往香港,故當局理應加大力度掃蕩「黑工」。試想想,若然他們需要透過人蛇集團來港,當中所需要的中介費應是相當高昂,到港後就必須工作賺取工資償還該筆費用。假若入境處能夠加強打擊違反逗留條件人士,並考慮將其即時遣返,則很大程度上減低其赴港的意欲。
另外,社會有聲音認為,當局可設立及興建「禁閉營」設施,予酷刑聲請者在審批期間入住,從而達致多個好處:第一,將他們與市區隔絕,有助防止其從事「黑工」及其他非法活動;第二,對他們集中進行管理,亦易於與其聯繫,有助加快相關的審批程序;第三,透過短暫的自由限制,將可發揮一定的阻嚇作用,遏止他國人士不必要地進入香港的行為。
當然,香港是國際大都會,重視人權及法治精神,凡事需按法律行事。除加強打擊「黑工」可即時實行外,最終還需靠立法渠道才能推行「禁閉營」。不過,以今天立法會的效率來看,的確又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制訂政策,故還望當局能有足夠方法對問題加以遏制,勿再讓無辜市民因而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