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近年屢遇豪雨,一六年的總雨量逾三千毫米,比平均水平高兩成半,惟這些珍貴淡水資源,卻往往經雨水渠排入大海,一旦無法疏導,更觸發水浸問題。目前內地多個城市、新加坡等地,已着手建設「海綿城市」,加強收集並再用雨水,既改善排水,亦開拓水源,反觀本港仍是零星推行,環保團體指大量水資源被浪費,擔心本港環保步伐被拋離。
全球受極端天氣影響,本港亦屢遭「水劫」。本年七月十八日,天文台早上發出逾三小時黃雨警告,多區嚴重水浸;而於去年,本港亦首次於十月懸掛黑雨警告。水浸問題令市民飽受困擾,加上水資源彌足珍貴,有環保人士就提出港府應效法外地,推動「海綿城市」,即透過改善規劃,增加儲存雨水能力,並將之加以利用,亦可降低洪水圍城的風險。
現時本港的較大型相關工程,包括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以及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兩者分別可每天處理六百及一百二十立方米水量,經過濾、淨化等過程,用作沖廁、灌溉及清洗。九龍城一號污水泵房亦有雨水回用系統,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則會興建湖面最大面積約一公頃的防洪人工湖。惟有意見指,這些項目成效有限,相較本港每年約十二點五億的總耗水量只屬杯水車薪。
相較之下,同樣長期依賴輸入食水的新加坡早已「未雨綢繆」。新加坡政府環境及水資源部設立的公用事業局於○一年重組,成為國家水務機構,負責管理整個水務循環系統。目前該國共有十七個水塘,更計劃將集水區面積由國土三分二面積擴大至約九成,遠超本港的約三成面積。而在內地,國務院辦公廳於一五年十月發表《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訂下七成降雨就地利用的目標,目前全國已有至少三十個城市納入試點。
「之前颱風『天鴿』吹襲香港,已經講明水浸情況係難以預計。」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指出,現時港府對推動「海綿城市」欠缺明確長遠目標及計劃,即使在啟德、洪水橋等新發展區亦未有相關設施,步伐已較內地慢約五年。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則指,現時各部門各自為政,相關工作難以統合,認為有必要設立專責部門處理。水務署及渠務署聯合回覆,指正積極推廣「藍綠建築」以提高耐洪能力,概念與「海綿城市」相似,未來亦會研究活化從翠屏河所收集的雨水,作非飲用用途。發言人又指,水務署已為雨水回收等的循環再用水系統訂立技術指引及水質標準。
圖/文:專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