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被動解說 期望落差

政府官員重複犯錯、後知後覺是管治大忌,然而港府部分部門確實存在這些問題,水務署於一個月內被揭發多宗食水供水事故,共通點是有區議員踢爆,加上傳媒報道跟進,水務署才作出跟進回應。

近期眾多事故中,最廣受關注的食水供水問題,是葵青區及荃灣區食水有異味事件,水務署於事件被廣泛報道後超過二十四小時才發新聞稿交代。及至最近,再新增兩宗水務署工程涉「甩轆」污染食水,最新一宗是因更換及修復水管,葵盛西邨及葵聯邨先是停水,其後恢復供水,有居民發現食水呈泥黃色,放水近一小時,食水仍夾雜泥沙,更有指恢復供水後十二小時,「黃泥水」問題仍未解決。

食水安全與否關乎市民健康,市民未必懂得與政府人員就食水安全作學術性辯論,最簡單的判斷就是食水是否清澈,不清澈就難以安心。因此,對於過去一段時間,水務署等政府部門再三強調食水異味或水中沉澱物對人體無害,試圖單純以權威的說法去掩蓋問題發生的前因後果,這是否一個涉及水資源且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部門應有的表現,答案顯然就是與市民期望有明顯落差。

以上連串涉及食水的事故,亦反映多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第一,署方的監察機制是否有效運作,因為最近多次事故都是由居民發現,署方才被動回應;如果可以化被動為主動,首先披露問題,連帶提出一系列解決方案,觀感上肯定大為不同。第二,多宗事故都直接與供水庫或水管工程有關,這實在值得有關方面反思,現行工程步驟有否優化的空間,以免問題重複上演。

由此觀之,政府人員首要懂得急市民所急,將心比心。說到底,最重要是增強水資源部門的憂患意識,明白水資源安全對市民的日常生活極為重要,這才是治標又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