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導賞團 體悟生命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但不少人視死亡為忌諱的話題。有團體昨舉辦導賞活動,帶領市民參觀香港大學醫學院「大體老師」解剖實驗室和東華義莊等,並讓市民體驗「瞓棺材」,冀公眾正視和認識死亡。港大醫學院解剖學副教授陳立基表示,近年較着重推廣生死教育,讓市民近距離接觸死亡,反思「生命唔係無限」,如何活在當下。

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昨舉辦「死旅‧圖生」步行之旅,約二百名市民參加。他們由港大出發,分三條路線,在薄扶林區參觀與生命死亡相關的不同地點,沿着昔日市民送別先人的路線;在薄扶林道的維多利亞界碑,想像昔日市民將先人遺體送往出殯行殮的「永別亭」。參加者亦到港大醫學院解剖實驗室或東華義莊參觀。

港大醫學院年需29遺體

港大醫學院解剖學副教授陳立基指出,港大每年的醫學教學需要最少二十九名「大體老師」。近年市民對遺體捐贈的認識和接受程度有所提高,每年平均收到數十具遺體,更試過收到一百具遺體。本身亦是大體老師計劃登記者的陳立基說:「每日近距離接觸(大體老師)……感覺生命係有限的,唔知幾時自己都會變成一具遺體」,冀生死教育可令市民正視和認識死亡,「對依家點樣活好人生有幫助」。

東華義莊昔日曾是海外逝世華工「落葉歸根」中轉站,停放遺體等候運送回鄉安葬。現時每年仍有廿至卅具遺體「入莊」,主要是等候吉日,或運往其他地方落葬。

孫女回港赴義莊尋祖父

東華三院助理策劃主任(廟祀服務)梁中杰說,不時有市民到義莊尋親。有海外華工的遺體存放義莊七十年,去年,其移民海外的孫女來港尋回祖父遺體,以完成祖母希望百年歸老日,能與丈夫同葬的願望。

本身是社工的陳女士與母親同來參與活動,她說父親早前突然離世,使她想多了解死亡。陳媽媽本身在老人院工作,原以為自己已習慣面對死亡,但當至親離逝:「覺得好驚,個感覺好唔同」。她明白了,人終要走這條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