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型基建超支延誤已成常態,差別只在於超支金額的多與少,由於有關基建項目興建得如火如荼,在「洗濕個頭」的情況下只能「頂硬上」,納稅人最終都要埋單找數。正所謂「醜婦終須見家翁」,既然基建項目超支是鐵一般的事實,港府盡早開誠布公交代是應有之義,並接受議會的監察,找出超支的肇因是涉及人為或客觀因素。若然涉及人為出錯引致項目超支,更應該把責任問題「一追到底」,絕不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然而,或許是憂慮遭到議會追究責任誰屬的問題,近年涉及超支的大型交通基建項目,政府、港鐵的做法均是在議員、關注團體步步進逼下,差不多到事件拖無可拖,才對外公布項目超支的實際金額。就以最近新聞多多的港鐵沙中線為例子,其工程項目超支的消息流傳已久,勢必要到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令人詫異的是,港府、港鐵一直未有披露終極超支金額,議員、關注團體等惟有自行推算,有議員就估計超支最少一百三十億元,並附加條件要求設立「封頂協議」,目的是沙中線不會成為「千億鐵路」。
同樣面對超支問題、國家級跨境基建的港珠澳大橋,近期傳出主橋超支約一百億人民幣,有政界中人指按照攤分協議,港府需要多付四十三億人民幣,即折合約五十億港元的超支費用,惟當局至今仍未正式到立法會作出匯報。
事實上,沙中線及港珠澳大橋均是港人等待已久的基建項目,無論超支多少,納稅人都要為此埋單,因此,港府應主動公布超支金額,令社會消化有關消息,效果只會是有益無害。相反,若然有關方面選擇拖拖拉拉,繼續對超支秘而不宣,只會引起外界更多不必要的猜測。講到底,一切端看主事的高官是否有足夠的政治承擔,去面對批評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