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批評空氣監測站選址不當

每日的空氣質素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有美國學者在本港的學術論壇反映,本地空氣監測站位置偏離市民居所,有監測站設在無人居住的天台,數據與實際環境有出入,未能發揮監察空氣質素的作用,長遠應設立可仔細預測各地區、街道空氣質素的新系統。至於在港試行新系統是否可能,有本地學者認為「無咩大困難」,盼港府為本港智慧城市發展多作考慮。

香港科技大學昨舉行第五屆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空氣質量改善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論壇,不同國家的學者就議題發表意見,其中空氣質素監測系統的發展成為焦點。

倡設可預測空氣質素系統

現時全港有十六個空氣監測站,包括三個分別在中環、銅鑼灣及旺角路邊監測站,用作監察不同地區的空氣質素。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Christopher Frey指出,部分監測站位置未能反映居民真正所呼吸的空氣質素,他以元朗監測站為例,該區監測站設在民政事務處大廈天台,他反問會否有市民居住在天台上。另三個路邊監測站雖設在馬路附近,但仍與市民居住地方有一定距離。他指並非建議香港政府將監測站設在私人地方,但應配合監測站運作,設立一個可預測空氣質素的系統,為市民提供個人化空氣質素資訊。

科大環境學部教授劉啟漢補充,香港政府有需要增加監測站數量及改善現有系統,系統功能應包括可實時監測及預測各地區、街道的空氣質素,讓市民如過敏症患者,可選擇避開高污染的街道等。劉指,現時外國已有科技可按用戶位置,在智能手機或運動裝置上顯示用戶位置附近的空氣污染濃度,香港政府應引入新科技「睇吓、試吓」,並選擇適合香港的系統,在三至五年內供市民使用,相信試行系統無大困難,只需港府納入在智慧城市發展的考慮當中。

環保署:研應用小型監測儀

環保署回應指出,現時空氣質素監測網絡已覆蓋全港絕大部分人口稠密地區,足以提供具代表性的空氣污染數據。署方亦留意近期一些小型便攜式空氣污染監測儀器的發展,將與大學合作研究在本地應用該類監測儀器,為空氣質素監測網絡提供輔助監測數據。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