瞓得差 肝火盛 甲亢恐纏身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亢)病人常出現「大頸泡」、眼凸等徵狀,影響外觀和生活。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指出,甲亢即中醫的「癭氣」,若病人本身氣虛陰虛,加上工作壓力大、神志不暢,加重肝鬱氣滯,或令甲亢反覆發作。三十至四十歲、有家族病史的女性是高危群。浸大中醫藥學院的臨床研究發現,接受中藥治療的甲亢病人,八成八病況有改善,一般中醫藥療程為半年至九個月。

浸大分析一三年至一七年、共一百一十五名求診甲亢病人情況,男女比例為一比五,六成病人有家族史;三成二患者為三十一至四十歲,屬最多病人的年齡群組。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一級講師梁浩榮昨表示,家族遺傳和情志失調是甲亢的兩大影響因素。他分析,六成三病人首次發病或病發前,均受情緒刺激或承受精神壓力。

中醫治療 重疏肝清熱

由於情志失調可致肝鬱氣滯,若患者本身有氣鬱體質,加上工作或學業壓力,情緒緊張,加重肝鬱氣滯,會令甲亢反覆發作、難以痊愈。要以疏肝理氣、清熱洩火中藥治療,祛邪治標。

研究顯示,兩成八病人屬氣陰兩虛證型。梁浩榮指出,甲亢病人體質大多屬氣鬱、氣虛或陰虛,「容易不夠氣,說話無力,行兩步就氣促氣喘。」因病發初期肝火亢盛,邪熱傷津耗氣,病人睡眠質素差、精神不足,出現心悸和多汗。

中醫針對病人氣虛陰虛和肝鬱治療以養陰益氣為主,梁浩榮表示,又稱花旗參的西洋參有助疏肝理氣,石斛可養陰生津,杞子有養肝明目之效,這些藥材煲湯或焗茶飲,有助減輕病況。不過,若病人本身是濕熱或血瘀體質,則未必適合,需由醫師按病人情況處方。病人日常亦應保持心境愉快、避免過度疲勞。部分病人曾接受西醫的放射性碘或切除甲狀腺手術治療,可能令病人反變成「甲減」,即甲狀腺功能減退,要改為較溫熱的療法處理。

手震體重暴跌宜留神

他又指,不少人誤以為患甲亢一定會大頸泡或眼凸,其實早期病徵為疲倦、手震、心跳加速及體重下降,病人或以為只是一時壓力大或疲勞,延誤診治,日後治療時間更長。他建議,若病人手震到「雙手攞隻杯都震」,幾個月內體重突下跌逾十磅,靜止時心跳加速,或腳抽筋及腹瀉等病徵,應盡早求醫,有家族病史的女性應特別留意。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