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種菜魚樂

時下人們關注環保生活和健康飲食,魚菜共生系統正好滿足到這兩個需求—養魚之餘,亦滋養蔬菜,毋須下農藥,也減少用水量,最終養殖熟成的食用魚和種植收成的蔬果,滿足口腹之欲,又可作經濟產物出售。位於打鼓嶺坪輋村的魚菜共生實驗農場,更將系統改造成小型的居家款,希望能套用於學校、大廈,以至於社區,長遠改善城市空氣和環境等。

魚排泄物成蔬菜養分

「我哋做魚菜共生,一定要兼做埋漁夫同農夫。」與幾位義工拍檔管理整個農場的負責人財哥笑言,有關系統經多次改良,始達目前理想狀態:菜盆以陶粒代替泥土,陶粒內藏硝化菌,可分解魚的排泄物而轉為蔬菜所需要的養分,蔬菜可淨化水質,淨水再透過虹吸管流回魚缸,魚藉水和魚糧飼養,缸裏的水和魚的排泄物,又會經過水泵泵回菜盆去,整個過程往復不息。

財哥解釋,因硝化菌會不斷自我生長,供應養分予植物,故不用下農藥或化學肥料;而針對魚菜共生系統缺鐵,會放一些含廚餘的液體肥料到菜盆,以增加營養。而注入的水,亦只佔現時農業和漁業養殖正常用水量的百分之五至十,「除咗蒸發而冇咗啲水,其他嘅都唔會排走,循環咁用。」

加蛋殼平衡水酸鹼值

對於有人會不時更換魚缸水,財哥就選擇在魚缸加入蛋殼、蠔殼,以天然方式平衡水的酸鹼值,殼多數是從餐廳拾回來的,符合環保大原則。他還會重用其他農場不要的物品,例如在海綿中間挖個洞,用作幼苗培植,一些膠托和膠盆亦會用作支撐植物。該農場更逐步安裝太陽能板,冀達致「零排放,零浪費」。

記者觀察所見,放有約三十個菜盆和一大個魚缸的溫室裏,收成豐富,雷公鑿、青瓜仔、白秋葵、辣椒等蔬果映入眼簾,香料如小茴香、迷迭香,亦芳香無比;魚缸裏養了五十多條羅非魚、鯇魚和錦鯉等,品種各異的魚,熟成期有別,因而全年皆有美味的魚可供食用或出售。

「相對於土耕,成本低,唔需要電油同犂田機,又唔使農夫烏低身去鋤田抆雜草。」為了鼓勵社區使用,財哥更將該系統改造成小型居家款,讓享受田園生活的人和擁有農耕知識的老一輩,只需餵魚、摘菜等簡單步驟,便可自給自足,真正達致環保和人才盡用的雙贏局面。

圖:關萬亨

文:劉潔伶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