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十九大塵埃落定 四招數重塑班子

十九大的人事重頭戲謝幕,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正式亮相。七常委中,習李留任,其餘五常委幾乎是習的基本盤,栗戰書、王滬寧是過去五年的左膀右臂,趙樂際是陝西老家的父母官,韓正是上海時期的老搭檔。汪洋雖歸為共青團系統出身,但憑藉政績、資歷及清白作風,加之過往五年副總理生涯的打磨韜晦,可算是各方可接受人物。

黨管一切 黨權擴張

而整個政治局、書記處、中央軍委及中紀委領導層,則更是實現了清一色、大一統。陳敏爾、李強、蔡奇、黃坤明等「之江新軍」,以及張又俠、陳希、劉鶴、李希、丁薛祥、楊曉渡等故交、同學、舊部、老鄉或智囊,都毫無懸念地入局。在習近平思想被確立為指導思想的同時,人事洗牌一錘定音,牢牢從思想及組織上掌握了對全黨的掌控,名副其實地進入新時代。

縱觀新一屆中央領導團隊的結構,大致呈現四大特點。一是黨管一切,強化書記處。作為黨務機構的中央書記處擴軍、做大,人數由六人增至七人,統管中辦、組織、宣傳、紀檢、政法和統戰等業務,實現對黨務的統管。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長郭聲琨獲委政治局委員兼書記處書記雙料加冕,政法工作重新納入書記處。中直機關的負責人,包括中辦常務副主任丁薛祥、中組部常務副部長陳希、中宣部常務副部長黃坤明都順位進步。福建省委書記尤權進入書記處,有可能兼任統戰部長。

二是中紀委續做大,為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預熱。除了趙樂際以政治局常委掌中紀委之外,中紀委第一副書記楊曉渡也同時進入政治局和書記處。而從十六大以來,中紀委常務副書記只是中央書記處書記。楊曉渡首開「入局」先例,直接凸顯了中紀委的擴張升級。而中紀委領導層有四人當選中央委員,數量同樣創新高。按照監察體制改革的部署,明年三月將組建國家監察委員會,與中紀委合署辦公,成為與國務院、人大、政協平行的國家機構。今次中紀委在十九大的擴權,更是為下一步改革預熱。

四位高官 提前出局

三是軍委瘦身,機關降格。一如筆者會前的預估,軍委領導層人員精簡,軍委副主席依然保持兩人,軍兵種司令及軍改後降格的後勤部、裝備部部長不再進軍委。只有留任的軍委委員魏鳳和及聯參部參謀長李作成、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軍委紀委書記張升民等四位軍委委員。魏鳳和料出任國防部長,軍委紀委書記首次躋身軍委委員,顯示了強化監督的重要性。按此格局,軍委兩位副主席及四位委員料將分工主管軍委機關十五部門的工作。

四是「帶病」出局,治病救人。相較於一般新貴入局,失意者亦大有人在。政治局委員中,國家副主席李源潮、中央宣傳部部長劉奇葆、原新疆黨委書記張春賢在未到齡的情況下提前出局,李源潮更是連中央委員都未能當選。李、劉是團派大將,與令計劃關係匪淺;張春賢據傳與原主管新疆工作的周永康關係密切。不過劉、張二人還當選為中央委員,料將在明年安排人大、政協副職,退居二線。

而身兼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的楊晶亦意外出局,爆出一大冷門,國務委員王勇也原地踏步,反映了國務院系統的表現式微。國務委員楊潔篪成為大黑馬,是繼錢其琛之後,時隔十五年又一位入局的外交主腦。過去五年,楊與栗戰書、王滬寧一樣,是習在外交方面倚重的三駕馬車。至於人大系統,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兼秘書長王晨入局,料將循李建國路徑,出任第一副委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