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探射燈:歎平價海鰻隨時中雪卡毒
廣東珠海近日爆發多宗食用海鰻後感染雪卡毒的個案。
進食海鰻隨時禍從口入,誤中雪卡毒!港人嗜食海鮮,當中海鰻屬常見食材,內地珠海市近日接二連三爆發食海鰻後中雪卡毒個案,中招者多達十人以上,大多出現腹痛、嘔吐等徵狀,有情況嚴重者更需在深切治療部留醫。本港業界人士懷疑,同一產地的鰻魚在本港市面亦有出售,醫生則指雪卡毒往往「中咗招自己都唔知」,且目前並無解藥,呼籲市民進食海魚時需多加留意。
內地傳媒報道,廣東珠海市自九月起,陸續有十多人在食用野生海鰻後,出現上吐下瀉,經醫生診斷後,證實感染雪卡毒素。上月底,當地一名男子與家人進食從水產市場購入的海鰻後,旋即陸續出現腹痛、嘔吐等徵狀,一家六口全需送到醫院急救,其妻的情況較為嚴重,需在深切治療部留醫。珠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總監相信個案是偶發事件,但建議市民在吃野生深海魚時,最好吃兩公斤以下的魚類減低中毒風險。
高溫烹煮仍難以除毒
上月下旬,內地一家六口進食海鰻後,出現腹痛、嘔吐等徵狀。
美味的鰻魚為不少港人至愛。
李彩華懷疑含有雪卡毒的海鰻來自西沙群島。
「喺香港都有機會買到。」除了不少港人在北上消費時喜歡享用海鮮,有機會誤中雪卡毒外,本港市面出售的海產亦有一定風險,香港海鮮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表示,曾聽聞有關消息,並估計有關海鰻來自西沙群島,而本港亦有來自同一產地的海鰻進口。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本港亦有至少三人感染雪卡毒素。雪卡毒令港人聞之色變,因單從魚體外觀、氣味或肉質,均難以判斷魚是否有毒,而且雪卡毒素難以去除,即使經高溫烹煮、冷凍、乾燥等處理,仍未能確保安全。家庭主婦湯女士坦言擔憂,「之後寧願食少啲海鮮,好過食完之後中毒。」大埔一個魚檔東主何先生亦指,體形較大的海鰻或含雪卡毒,故一般不會出售,「通常都係入啲細條啲嘅。」
比河豚毒素強100倍
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指出,雪卡毒會在食物鏈累積,而屬裸胸鱔的海鰻為肉食性,故會從進食八爪魚等軟體生物時積聚較多毒素,雖然對魚類不會產生作用,「但係人食咗就會出事。」
雪卡毒素比河豚毒素強一百倍,為已知對哺乳類動物毒性最強的毒素之一,毒素較高時,食用二百克有毒魚肉即足以致命。據食物安全中心資料顯示,倘誤食含雪卡毒素的魚類,會感到口及四肢麻痹、嘔吐、腹瀉、眩暈,肚痛,以及關節和肌肉疼痛,如果毒素含量較高,則會影響循環系統及神經系統,嚴重者更有機會休克,甚至死亡。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陳竟明指,中雪卡毒後會影響神經系統,個別情況更會出現面部抽搐,神經紊亂的情況,「可能佢分唔清凍同熱,呢個情況要入急症接受特別治療!」
除海鰻外,深受港人喜愛的金錢龍躉、老虎斑、老鼠斑、蘇眉及東星斑等聚居珊瑚礁覓食的海魚亦有機會帶毒,而曾「中招」的人士,會對雪卡毒素更加敏感,即使只攝入小量,亦會產生中毒反應。「以前都見過有一班人食完飯之後,中咗雪卡毒要入院。」香港醫學會前會長謝鴻興更指,據他所知,目前雪卡毒並無解藥,只能針對病徵治療,待毒素隨時間排出體外。他又稱,一般人對此的警覺性較低,「病發都未必知」,屆時洗胃亦難起療效,故建議市民,不要進食體形較大的海魚,「重量愈高,出事嘅可能愈大。」
食物安全中心發言人指出,於一六年,該中心共抽取包括鰻魚在內的一千六百個魚類及其製品樣本作測試,當中除一個銀鱈魚扒及一個金目鯛樣本的汞含量超出法例標準、十三個魚類及其製品樣本被驗出含獸藥殘餘外,其餘樣本全部通過檢測。發言人又指,該中心已公布相關結果,並作出跟進。
圖/文︰專案組、兩岸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