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骨折恐患骨質疏鬆

長者骨質急速流失,輕輕一跌都可能出現「脆性骨折」。香港骨質疏鬆學會指出,五成一女性及兩成二男性於一生中出現最少一次脆性骨折,是骨質疏鬆的警號。若只處理骨折而不治療骨質疏鬆,病人將持續出現多次骨折,例如脊椎像威化餅般「撳扁」,令長者「縮水」。一旦出現臀部髖關節骨折,可永久影響長者活動能力,日後或需輪椅代步,甚至增加死亡風險。

香港學會會董黃仕雄昨表示,六十五歲至七十歲期間,以及女性收經後,身體鈣質高速流失,骨質密度下降,出現很多小孔,輕微撞跌已經可致脆性骨折。一四年醫管局數字顯示,公立醫院一年約接獲一萬四千宗脆性骨折。五十多歲以上人士跌倒時大多以手着地支撐,手腕骨折最普遍。

由於對活動能力影響不大,不少人當成普通扭傷,或睇跌打捽藥油了事。但是黃醫生提醒,此類情況是骨質疏鬆敲響第一次警號,若果不處理,脊椎骨質太疏可以導致一節接一節地壓扁,長者會變得愈來愈矮,「像用手壓扁威化餅,就算放手,威化餅都不會回復原狀,可以幾年內矮幾吋。」

70%髖部骨折病人走動能力衰退

最嚴重的情況是長者跌倒時臀部着地,髖部骨折。黃參與的本地研究,檢視一二年六間急症醫院近三千名脆性髖部骨折病人資料,發現七成病人受傷後走動能力衰退,一成六病人出院後要入老人院,百分之四病人一年內再出現其他骨折,一成七病人更於一年內死亡。

黃仕雄指出,不少人以為骨折由跌倒撞擊引起,未有針對骨質疏鬆遠因處理。脆性骨折只會不斷出現,直至影響活動能力,「原本行得走得,可以開開心心同孫玩,但跌倒後要用拐扙或坐輪椅,或者因為行不到要入老人院。」無法自如走動會影響長者心肺功能,或引起連串併發症如肺炎或褥瘡,增死亡風險。

鈣片僅減慢流失 藥可增骨密度

若及早把握治療時機,口服或注射藥物均可增加骨質密度,有效預防日後再骨折。吃鈣片、飲高鈣奶只能減慢骨質流失及補充日常鈣質需要,不能回復原已流失的骨質,需用藥治療。黃醫生建議,五十歲以上人士,若跌一跌就感到關節痛,且痛楚持續數周,應求醫治療骨折,並檢查骨質密度,對症下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