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天下:住屋問題未解決

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聚焦民生項目,對政改及二十三條立法等來個「擱置爭議」,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策,表面看來花臣多多,事前已在社會熱烈討論的「港人首次置業上車盤」,也不過是個先導計劃,約提供一千個單位,落成最快都要三年以上,認真係雷聲大雨點小。

至於把「綠置居」和「白居二」恒常化,大部分市民看不到政府在房屋政策上如何「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反而見到政府特別用心幫助公屋戶買樓,例如把四千個新公屋單位轉為綠置居出售。政府死拗話綠置居不會令輪候公屋時間增長,但一般公屋單位需六周翻新才可重新編排,據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委員王坤估算,整體公屋輪候時間會因此延長一至兩個月,加上建屋速度日益落後於輪候冊需求,現時近二十八萬公屋輪候戶,上樓時間可能要等足五年。

事實上,政府必須加快覓地建公屋,一味花臣多多,甚麼貨櫃屋、共享房屋,實難以緩解房屋困境,而綠置居更惹來「逼人買樓」的非議。講真,政府的房策應主力解決基層的住屋困境,尤其是劏房戶。唔好話「逼人買樓」,即使係「鼓勵人置業」,亦隨時好心做壞事,萬一樓價大跌,政府豈不是又孭鑊?政府係咁呻「麵粉難搵」,而本報「正論」批評政府坐視不少珍貴土地資源被浪費,好像全港六個高爾夫球場,面積已近七百公頃,超過香港土地缺口一半。政府優待權貴,拓土平添阻力,未來房屋缺口只會愈來愈大,「女媧補天」只會更加有心無力。

說到底,覓地多建公屋才能真正改善基層市民的困境,若本末倒置,先令公屋戶成為業主,就像網民所說的:英國人將香港人由木屋、鐵皮屋搬上臨屋,然後再搬上公屋、居屋、私人樓宇;不過,特區政府卻把香港人搬到劏房、貨櫃屋。看來,林鄭真的要加大其覓地建屋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