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提出發展基層醫療,包括設立十八區康健中心,由政府出資購買社區組織的服務,於區內開設多個服務點,首個試點將於兩年內落腳於葵青區,希望減少病人重複入院,以及有事就去急症室的現象。香港醫學會指出,基層醫療「應該一早就做」,但過往政府把資源過分偏重於醫管局住院服務,未有做好預防疾病工作,導致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過長、病房逼爆的弊病。
施政報告提出的地區康健中心,透過公私營合作提升市民預防疾病意識,讓市民安於社區便可得到所需護理。康健中心主要提供護士服務、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消息指,政府將成立籌劃委員會處理,服務對象包括醫生轉介個案,居民亦可自行參與中心提供的健康課程。日後會按葵青區經驗,逐步於十八區設立中心,但目前未有時間表。
葵青區議會年前利用社區重點項目計劃一億元撥款,與地區及非牟利機構合作,推出多項醫療護理服務。服務機構之一是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現提供驗眼和健康資源中心服務,包括護士諮詢站、戶外運動班、健康講座等。協會主席及葵青區議員周奕希歡迎措施,他表示,區內長者和長期病患者較多,經常到門診覆診;如果派藥、打流感針、收集大便樣本等簡單醫療程序由社區組織代勞,可節省居民經常到區外覆診的不便,又減輕公立醫院壓力,「老人家行得唔好,葵青又多山,如果屋邨內有康健中心,方便監察病情,減慢惡化速度。」
不過,地區組織面對資金和場地問題。周指協會無財力聘請有經驗的醫護人員,現時只設五個中心,但他推算整個葵青區約有十萬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較理想是有十間中心滲透社區中,居民可就近享用服務。
政府將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邀請專家、前線醫護人員、非政府機構等,提出政策建議,包括地區醫社合作模式、篩查和辨識疾病等。醫學會基層醫療專責小組聯席主席陳念德表示,資源分配一直向公立醫院傾斜,僅一成糖尿病人需要專科醫生跟進,但由於基層醫療未做好,病人一有病就去醫院,令輪候專科門診的隊伍愈排愈長,輪候期間病情不斷惡化,「一個老人家睇四至五個專科,邊使咁多呀,根本係資源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