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資校競相加價 貴族化製造不公

新學年伊始,不少直資學校調整學費,有的大幅加價一半,有的加價兩成,有的加價一成五。直資學校的學費不斷上升,對校內學生來說意味着更多教學資源,惟對窮人子弟來說,則意味着學校門檻愈來愈高不可攀,教育離「公平」兩個字益發遙遠。

全港目前有七十多間直資學校,新學年共有四十多家即超過一半申請加學費,雖說教育局有把關,其實都是大筆一揮。加費的藉口不少,有的是增加教學資源,舉辦更多課外活動;有的計劃聘請優秀老師;有的表示多年未加價,再不加就會出現赤字;而通脹上升及為職員調薪增加吸引力,自然也是一個不錯的理由,總之是欲加之費,何患無辭。當然,那些今年未申請加價的學校,並不代表特別慷慨,特別照顧家長的錢包,而是過去已累積可觀的加幅,今次不好意思再獅子開大口而已。

觀乎各直資學校的學費水平,似乎豐儉由人,高的超過大學學費,直逼私校;最低收費也要每年近萬元,經濟環境好的家長也許不當一回事,但對基層家長來說,則是無法承受之重。不錯,直資學校理論上並未向窮學生關上大門,他們可以申請獎學金,但申請獎學金談何容易,過去審計報告也顯示,不少直資學校的獎學金有如聾子耳朵——空擺設。可以說,直資學校增加的不僅是學費,更是一堵無形的高牆:牆內,是中產或以上家庭的子女;牆外,是望門興嘆的清貧子弟。

想當初,港府為直資學校開綠燈,美其名曰教育多元化,為孩子們提供不同的選擇,其實有錢有選擇,無錢無選擇,名校已幾乎直資化,即使一些本來名氣不大、收生困難的地區學校,也通過申請直資辦學,提升學校形象,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直資學校已成為優質教育的象徵,而那些不收學費的津貼學校,自然就淪為劣質教育的代名詞。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追求直資化的不乏打着孔子旗號的儒家學校。孔子奉行「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不收學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也」,就是只要帶點臘肉作見面禮,就收做學生了,所以他的三千弟子中有出身高貴者,也不乏來自基層者。如今有人打着孔教名義大收學費,叫孔子情何以堪!當然,不只是儒家學校,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在向錢看。有錢,就有好的教育,無錢,那就只能去普通的津貼學校。所謂「公」立學校,公字只代表是官辦,卻失去「公平」之原意。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是近年家長圈子的熱門話題,從一個側面反映教育不公平。初入校門,大家就站上不同的跑道,而這將影響其一生的發展。香港貧富懸殊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社會向上流動的階層斷裂,跨代貧窮已經出現,教育不公平可能最關鍵。港府這邊廂製造貧窮,那邊廂又大搞「扶貧」,這是多麼的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