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聲音廣播玩完 1.2億公帑倒落海

隨着香港電台正式終止數碼聲音廣播服務,標誌前特首曾蔭權爵士主政年代所推行的數碼聲音廣播服務「壽終正寢」,而政府過去推動相關政策及港台數碼廣播營運所耗用共一億二千萬元公帑,如同「倒錢落海」。有資訊科技界中人及學者均指,政府推行數碼聲音廣播失敗告終,與當時政府錯估市場形勢,推行時機失當,加上欠缺適當配套有關,導致已投放逾一億元公帑成為「冤枉錢」。

港台離場 政策得6年半

數碼聲音廣播政策的開端是二○一一年三月,多間商營數碼聲音廣播機構獲發牌,港台亦獲指配多條頻道營運,直至港台終止數碼聲音廣播服務離場,前後六年半時間。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分析,政府推行數碼聲音廣播服務失敗,主要涉及兩大問題,包括政府推動政策的時機失當,以及未有作出適當配套。

太遲推行 缺乏適當配套

方保僑指出,政府當初開放數碼聲音廣播牌照服務時,未有做好實務測試,例如在公營電台作試行階段,加上傳統模擬廣播方式仍廣為公眾應用,因此未能令數碼聲音廣播進一步普及化︰「政府當時可以試行逐步取消模擬廣播方式,改用數碼廣播,又或者限制新入口汽車需要安裝數碼聲音播放裝置,但以上都無做,由於無方法協助業界,令到電台蝕本。」

方保僑強調︰「香港當時(二○一一年)才推行已經很遲,而現時有網台、有手機應用程式等,點解我要聽數碼(聲音廣播)?」

城大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則批評,政府錯估市場形勢,以為推出數碼聲音廣播服務後,就能獲得一定比例市民接受︰「政府行自由市場政策,但對市場不甚了解,即使依家政府都唔會承認自己失算。」

宋立功又表示,政府未有深思熟慮,就投放逾一億元公帑於數碼聲音廣播,現在已變成「冤枉錢」︰「商營電台投資都可以話虧蝕,但政府一億多元投放,真係失算。」

資料顯示,行政會議於二○一一年三月批出三個數碼聲音廣播牌照予鳳凰優悅、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DBC)及新城電台,以營運十三條數碼聲音頻道,其後再指配五條頻道予港台營運。

商營機構經營難 紛退牌

不過,數碼聲音廣播卻未獲得市民廣泛使用。兩年前三家商營數碼聲音廣播機構,即新城、鳳凰優悅及DBC掀起「還牌潮」後,迫令政府重新檢討數碼聲音廣播的政策。

及至今年三月,政府公布檢討結果,指三家商營機構在短時間以經營困難及沒有足夠的聽眾群為由退牌,顯示市場難望復甦,宣布有關政策「壽終正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