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港獨思維之油然而生

在「一地兩檢」問題上,反對派提出「割地賣港」謬論,暴露了「港獨思維」,他們以「港獨」定位香港和論述香港與中國的關係,這是反對派「逢中必反」二十年的政治必然,也是他們走向衰亡的重要標誌。縱觀此事,一個「初心」鼓吹「爭取民主」、「爭取普選」的政治勢力最終「染獨」,發生質變,此非歷史偶然也。

香港反對派的形成和發展始自八十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前途。中國鐵定九七年收回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英國為了「光榮撤退」,推出政改,要在過渡期通過選舉實現將政權逐漸移交給本地人,也就是要在九七前完成「還政於民」,架空「還港於中」。

為了凸顯這個戰略意圖和製造輿論,「喚醒香港人」,英夷在中英談判時拋出了「三腳櫈理論」,把中英香港問題談判變成中英港(民意)三方博弈,並聲稱中英在簽署任何協議之前,要先拿到港英立法局討論通過,可見這個「三腳櫈理論」正是在為未來「港獨」尋求位置。不過,在北京堅決反對下,「三腳櫈」無疾而終。當年的內外環境令「港獨」也沒有任何市場,只是「還政於民」、「爭取普選」、「民主拒共」頗有迷惑性,在英夷大力推動下,反對派由此而粉墨登場,成其主要思想武器。

回歸後,反對派沿着這條路線「奮勇前進」,《基本法》明確規定了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循序漸進實現雙普選」。對此,反對派的「爭取」路數有四,一是十分焦急,不顧條件成熟與否,恨不得第二天就得手;二是要「踢開中央」,不要「一國」,要所謂「真普選」;三是索求未遂就逢中必反,搗亂破壞,逼中央就範;四是求助外國,施加壓力。當這一切他們連連碰壁又走火入魔、氣急敗壞,「港獨思維」遂油然而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