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中國不懼戰 但必須慎戰

「兵者國之凶器,聖人所慎。」中國與印度在喜馬拉雅山南麓洞朗地區的軍事對峙已踏入第八周,中國的耐性愈來愈少,擦槍走火之風險正在擴大。這段時間不少聲音主張中國開戰,懲誡印度,一展國威。這些主戰者說得義憤填膺,殺聲震天,但上戰場吃子彈的並不是他們。任何一場戰爭都必定帶來人命傷亡,非不得已都不應用戰爭來解決問題。中國雖不懼戰,但必須慎戰,這才是真正大國的氣度。

今非昔比 傷亡更大

在中印對峙期間,印度曾聲稱今日的印度已不是一九六二年的印度,不可能再像當年那樣輕易被中國擊敗。中國反駁亦稱,今日的中國更不是一九六二年的中國。中印兩國都沒有說錯,大家都已不是昔日的對手了,但他們只說了一半,有一半卻沒說。大家都比昔日強大,所以今日之戰所帶來的傷亡和影響也必定比當年嚴重。一九六二年中印戰爭,中國有七百多名士兵陣亡,約二千人受傷。今日中印若爆發戰爭,傷亡人數隨時更嚴重,戰爭所帶來的影響也必然更巨大,而且將無可避免地波及中印兩國的經濟發展,影響之大不能不計算。無論哪方獲勝,雙方都必須為戰爭付出代價。正如佛陀的偈頌:「勝利生憎怨,敗者住苦惱。勝敗兩俱捨,和靜住安樂。」

中印這次關係變差始於一五年,當年印度總理莫迪訪美後,印度不斷向美國靠攏,與中國針鋒相對。一六年五月,印度派遣軍艦在中國與東南亞多國有主權爭議的南海巡航長達三個月,令中印關係進一步惡化。中國則拒絕印度加入核供應國集團,拒絕把巴基斯坦的武裝組織頭目馬蘇德.阿茲哈爾和哈菲茲.薩伊德列為國際恐怖分子。今年在北京召開「一帶一路」的國際峰會,本來是中印改善關係的契機,中國力邀印度參加,但莫迪決定不參加北京的峰會。此舉無疑是等同宣告印度放棄與北京的經濟合作之路,那麼剩下的只有政治對抗。

就是這種背景令中印出現了今日的軍事對峙。若中印在洞朗地區開戰,可以預料兩國關係只會持續惡化,雙方在邊界的衝突必然愈來愈頻繁和激烈。更令人憂慮的是,洞朗地區之局部戰場,隨時一發不可收拾,演變成全面戰爭。中印是世界上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一旦爆發戰爭將無可避免地影響到民生。主戰者為口舌之快,逞匹夫之勇,無視數十億人的生活。

慶幸的是在處理這次洞朗對峙,北京看起來仍保持清醒和謹慎,沒有鼓動民間反印情緒。雖然北京在外交詞令上一次比一次嚴厲,但是迄今在國內仍未見反印示威或罷買印貨行動,這顯然是官方在背後控制。以往在中日衝突時,中國民間總會出現或大或小的反日行動,因為北京需要藉民意來與日本周旋。但是,這次中印衝突已瀕臨開戰,激烈的民意只會堵塞和平解決事件的最後一道門,令北京更無轉圜空間。

敏感時刻 考驗智慧

這次中印對峙,可謂是當今領導人上台以來面對最嚴峻的外交問題,而且時值中共十九大召開前,問題變得更棘手,如何解決,影響深遠。如果反應軟弱,不但影響中國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國內也可能出現反彈,影響到十九大的權力布局;若反應過了火位,引發戰爭,導致生靈塗炭,也可能影響中國崛起。如何處理這次危機,正考驗着領導人的智慧。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真正的大國,不是靠武力來彰顯,而是靠氣度和智慧。中印兩國都是文明古國,一定能從古老智慧中找到解決辦法。「一切懼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殺教他殺。」希望主戰者能夠明白佛陀這句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