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造假、論文抄襲已成一大公害,有關部門一邊打假一邊打抄襲,成果顯著。但如果打開學術雜誌網站,出現的假學術網站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加肆無忌憚。一些學者投稿投給了假網站,假網站還會出現代寫論文,發SSCI、CSSCI論文。一些爭功近利者花錢買論文,價錢由幾千到幾萬元不等,但上當受騙的多。
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第一,個體原因。人都有追求私利的傾向,對於從事科研、追求學歷、追求名譽、追求學術影響的人來說,也同樣適用。大學、碩士、博士經常會受老師教導,做學問先做人。這種學術上的道德要求固然可貴,學術道德卻解決不了學問本身的問題。學術道德代替不了學問,學問也代替不了學術道德。一些搞學術的人,本來就沒有甚麼信仰,如果說有信仰,也是機會主義的信仰、功利主義的信仰,他們有利則進,無利則退。他們也沒有甚麼學術興趣,歷史的潮流和機遇把他們推上了學術這個領域,他們沒有學術的內在動力,沒有搞學術的能力,在學術上只能靠投機混出個名譽和地位。於是人們會發現,真學位假碩士、博士、副教授、教授也能混得風生水起。
第二,市場原因。有市場就有買賣,就有相互交換,一方賣論文,另一方買論文;一方賣智力,另一方買智力。學術論文變成了學術交易,雙方都在買賣的過程中平衡或衡量論文的價值,尋找學術論文的市場價格。就內地文科而言,發表在CSSCI上的論文,以萬元計;發表在諸如《中國社會科學》或者《新華文摘》的論文,價格會以幾萬元計。論文不是以學術價值、社會應用價值來衡量,而是以交易的價格來衡量。學術論文的神聖性被市場的交易性所取代。
第三,社會原因。人是有尊嚴的社會關係的產物,必然受社會結構及其社會關係的影響。中國是一個等級社會,在學問上也分出不同的等級。學術論文是劃出學問等級的一個重要標誌,由不發論文就出局到不發論文就會出現在社會最低等級。學術論文發的級別不夠,社會地位就必然處於低層。在一個以論文標準劃分社會層級的社會裏,寫論文發論文就成為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選擇。在學術機構、科研機構、大學裏發學術論文低或難以發表論文的人,不但隨時可能被淘汰,而且時時刻刻都沒有尊嚴。
第四,經濟原因。如果說生存權與發展權是首要的人權,那麼具體到搞學問的人來說,發表論文才能實現生存權與發展權,發表學術論文才能不斷的評上不同層級的職稱,每一層級的職稱和福利待遇都不同。如果科研成果被評為國際大獎,或被納入國家的百人計劃、千人計劃等,不但生存得到保障,發展也具備了良好的條件保障。退一步來講,對許多人來說,研究助理、副研究員、研究員或者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都意味着由生存權向發展權的轉變,沒有論文就意味着不能生存,也就完不成由生存向發展的轉變。
第五,體制原因。學術體制決定學術人的學問走向和論文數量與質量。現在的學術體制,追求學術論文GDP,科研院所大學都以發表學術論文數量為己任。一個人的學問再好,如果發表的論文數量不過關,沒有達到論文數量的要求,也會被體制所淘汰或者被邊緣化。在一個以學術論文數量論英雄的時代,學術論文多的,就成了英雄。
正是以上的原因,決定了論文造假、學術抄襲;不造假、不搞學術抄襲,就可能隨時被淘汰。這樣的造假、抄襲傷了民族的良心,必須採取措施,加強良性體制建設,惟其如此,才能讓真學術入場,假學術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