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熱廚房溫度稍降

特區新政府委任首批副局長及政治助理,除了個別人選引起泛民不滿之外,民間的反應尚算正面。一來願意加入「熱廚房」的才俊畢竟有限;二來泛民主要黨派以「道不同不相為謀」為理由,拒絕推薦人選,政府要尋找合適的政治人才,的確面對不少困難。

自從二○○二年董建華決定啟動高官問責制之後,到○八年曾蔭權引進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問責制漸臻成熟,轉眼間已踏入第十六個年頭。究竟問責制的成效如何,有哪些需要改進及優化的地方,政府由於沒有做全面檢討,至今未有詳細的說明。未來應該展開公眾諮詢,尋求改革之道。

輿論普遍認同問責制有助培養政治人才,有關的討論於過去十年在政圈中頗見流行。政黨借助區議會及地區工作這個平台,培養年輕人參政議政,成長過程甚至有望躍進到立法會,當選議員。事實上,過去兩次立法會選舉,議員分別換上不少年輕面孔,個別更有出色的表現。

但高官問責制的評價則較差。議員主攻,高官主守,在政治氛圍愈來愈熱的情況下,尤其佔中前後,激進主義盛行,問責官員身處「熱廚房」,滋味絕不好受。政治壓力空前,外人空降被視為不明智的選擇,政府只好在資深公務員中提拔人才。

近期社會氛圍轉趨平和,新政府加強與政黨溝通,「熱廚房」之溫度稍降,副局及政助兩個職級之吸引力轉強,但實際績效如何仍然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