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位只是權宜計 醫療亂象怎解決

一場夏季流感,全港公立醫院全部淪陷,更將本港公營醫療體系的積弊暴露無遺。當局除了向私院「買位」應急,已是束手無策,然而買位只是權宜之計,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再不對症下藥,徹底改革醫療制度,萬一再有沙士那麼大型的疫情發生,後果不堪設想。

截至前日,全港公立醫院的內科病床使用率依然超過百分之一百,一天就有逾千人經急症室轉介入院,大部分都是流感患者,有關情況已持續逾兩星期,還未見緩和迹象。更令人憂慮的是,除了醫護人員紛紛病倒,有公院內科病房更爆發流感。屋漏偏逢連夜雨,全球乙型肝炎疫苗短缺,香港同樣告急,最快明年才能恢復正常供應,埋下爆發隱患,令醫療亂象雪上加霜。

無計可施之下,醫管局破天荒提出向私家醫院借調病床,目前有一家私院響應借出四十八個床位,然而面對龐大的住院需求,連杯水車薪也談不上。至於其他「救火」措施,包括聘請退休及兼職醫護人員、邀請衞生署醫生「外援」到公院門診及急症室幫手、加快公院病床流轉以及增設床位等等,也是聊勝於無,治標不治本。要知道,退休及兼職醫護人員非常有限,不足以填補人手空缺,而現時床位已不斷增加,病人甚至要睡走廊,但如果人手比例跟不上,加開多少床位也是沒有意義。

當然,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可惜面對流感硬仗,醫界不但沒有團結一致共渡難關,反而不斷潑冷水唱反調,令人氣餒。例如當局提出邀請衞生署醫生幫忙,醫界便忙不迭批評有關醫生沒有急症室經驗,只會愈幫愈忙;而當局向私院買位,同樣被醫界唱淡,認為權責不清,執行上有困難。人命關天,何況醫生的天職就是救人,醫界卻一味在細節上斤斤計較,一味維護自身利益,病人生死則晾在一旁,這是公然將小圈子利益置於公眾利益之上。

見微知著,本港醫療體系亂象叢生,很大原因是既得利益牢不可破,醫醫相護根深柢固。誰都知道,本港公營醫療最大的問題是人手荒,儘管港府不斷增加醫科生名額,但培養醫生不可能一蹴而就,遠水難救近火。本來,聘請海外醫生是最快捷有效的解決辦法,本港的薪酬水平亦足以吸引人才,但多年來只有十多名海外醫生短期獲聘,原因人盡皆知,就是醫界抵死頑抗,甚至將之妖魔化為替內地醫生來港鋪路,醫委會改革方案去年在立法會被一名政客瘋狂拖垮,就是明證。另一方面,醫管局管理無能,肥上瘦下,資源分配嚴重不均,高層坐在冷氣房收花紅自肥,前線則工作超負荷而怨聲載道,公營醫療死症難解,豈是無因。

這些年來,公院醫療事故不絕如縷,卻從不見有醫生或醫院需要負上責任,就連全城關注的好媽媽換肝事件,開漏乙肝藥物的聯合醫院也是寫個報告了事,早就令市民忍無可忍。上屆政府曾揚言檢討醫管局制度,結果所謂檢討只是虛晃一槍,新政府自詡「好打得」,有決心和魄力向醫界既得利益動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