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急民所急說易行難

新政府似乎開局順利,行政立法關係有回暖迹象,建制黨派積極配合,泛民則疑中留情,採觀望態度。林鄭月娥吸取選舉期間的教訓,主動向傳媒釋出善意,除會見高層之外,對前線記者亦能做到有問必答。

林鄭期望在較短時間內與泛民黨派改善關係,以利施政,減少阻力。林鄭為滿足立法會對政府施政動向的「好奇心」,主動提出可增加到立法會答問的次數。初步建議是每月一次,每次約三十至六十分鐘,實行短問短答,讓扮演監察政府的議員可有所作為。

更進一步的是,議員可於林鄭或司局長赴會之前較短時間內向政府書面發問,好讓提問具有時效性。政府的如意算盤不難理解,一來可提升特首與司局長的曝光率,某程度上體現行政主導的身影,二來毋須經過傳媒不必要的過濾,避免黑箱作業的批評。算盤是否打得響,有待觀察,陷阱其實不少。議員提問,政府要有具體回應甚至承諾,一旦無法兌現,甚至採取拖延手法,將隨時陷入被動,被狠批為官字兩個口,不盡不實,是典型的官僚作風,而非林鄭口中的施政新風格。

官員與議員誰攻誰守,是一個有趣的問題。為政不在多言,解決民憂民困,落在實處最重要。據聞政府內部有議論認為特首與司局長攞彩,博得市民掌聲,代價是加重前線公務員的工作量,「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是說易行難的事,更是一把雙面刃。